这是我现在再去回忆才明白的,也是高中三年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情。
高二时我选择了念文科,因为认为自己适合。做选择很简单,如果你想成为自己位置的强者,就要选择最适合你的位置。如果你适合后卫,就不要做前锋,即使你觉得扣篮很帅。那时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前十,但很可惜,我就考过一次前十,但是至少证明自己可以,那么就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了半年,我发现并没有什么突破,而且在一个如此强悍的班级,我都不妄想自己可以进入班级前四的阵容。于是我在蹉跎中自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定位:十几名也挺好的;这些人太强了,天生的优势,我超越谁都困难。
转折发生在高二上半学期,现在的我感激那时没考好的自己,那次小滑坡让我痛定思痛,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原来引以为傲的语文停留在110以上我就觉得万事大吉,但是之后我努力地朝120前进,开始研究作文的写作窍门,在阅读题套路之上完善内容性;数学从两三天一份卷子或者有时候忽略这个任务变成有规律的两天一份,还附带难题训练和简单题掐表训练;政治一直保持得还不错,所以有计划地在学期内着重提高历史,在寒假专注于地理的训练。结果貌似还不错,我可以连续三次考进前十,虽然我仍然没有进入班级前四的阵容。
我繁琐地讲这些细节只是想说明,为什么要在高一高二对自己说不呢?这个时候的你还远远不知道什么是“不可争”的,只需要努力地“为之”,前进再前进。这个时期,没有所谓的低谷期,如果有坍塌那也只是跳板。抓好属于你的跳板,拼命地向上跳吧,至少要触摸一次你想要的高度,这是你为之后艰苦卓绝的一年给自己储存的底气。
高三的状态应该是不一样的,但当时的我并不明白,考砸一次,调整一段时间就期待下一次的突破。可能自认为高三的训练量更大,知识点掌握得更多也更牢固,所以急切地想要提高名次,所以我慢慢陷入了只盯着成绩心浮气躁地做事情,失败之后着急投入到下一轮的挣扎。(www.daowen.com)
那一段时间我同样陷入了失眠、焦虑的困境。曾经听别人说起时,我都会想:自己认真学永远不会考差,考差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当自己真正面对问题时,就会发现自己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睡不着呢?为什么听不进课、害怕考试呢?为什么就是考不好呢?
曾经有一次自以为考得特别好,结果成绩特别糟糕,我把卷子塞进抽屉,没有勇气听老师讲解,逃匿到一个角落,沉默地翻书。但我很庆幸即使一次又一次考砸,我依然勇敢地面对考试。即使不会做,依然抄下每一道导数题、解析几何题,模仿多了我总能够创新一点点吧?同样的采分点为什么不给我分数呢?好吧,我写得更有逻辑一点,切中材料,用课本语言转述;这个题总结的句子特别好,我就抄下来和之前的做对比,综合之后再记下来。我终于攒够了十个类型题,我终于不再“那么差”了。
其实我的高三在我看来就是篮球赛的第三节,精疲力竭,从领先到落后,依然坚持着等待那六分钟过去,一次又一次试投三分,后来才发现需要突进内线才可能赢。就是那一刻,长久得分荒的终结,之后就会迎来一个小高潮,会慢慢地拉近比分。即使落后了很多,但只要还在战场上,没有犯规,没有放弃,谁也无法预测结果。
我们需要拥有编剧的能力,写出自己想要的剧情;但是真实的生活是否按剧本进行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即使我们努力地划桨,只能做到让船快一点,“最后带我们到彼岸的不是船和桨,而是水流”“不争其不可争的出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只需要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简简单单地学,踏踏实实地做,过好每一天,不要陷入自己情绪的泥淖,走属于自己的路。
高考前一天,我仍然可以坦然地坐在阳光铺满的凳子上做完那一天应该做的题;高考时,我依然对卷子充满期待,充满新鲜感。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没有什么优秀和普通的区别,也没有必要和任何人比较,做好自己就已足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