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听到我考入北京大学这个消息的时候,一般都会摆出一副惊讶的表情,然后叹道:“他考上北大了?”这很正常,毕竟我不是同学们眼中的“大学霸”,也不是能常年稳居班级前十的“清北候选人”。相反,因为常常在自习课上说话,我曾被班主任老师定义为“害群之马之一”;因为没有写完作业,我也曾被老师罚过无数张化学卷子;因为上课不专心,我也曾被老师勒令站在教室门口,向前来看望我的生物老师投去质朴一笑……
还清楚地记得,我入校时的成绩是全校第146名,然而这是我高一分科前的最优成绩(毕竟地理政治从未及格过),即使是分科后,我的成绩也只是在全校100名左右徘徊。那时我从未想过能够考入北大,每次考试成绩发布后,在成绩单上找自己的名字时就是从名单中部开始往上找。就这样,整个高二上半学期,我的成绩惊人地稳定,从未掉出过前一百,但也从未进入过前50……
在后来的某一次月考中,因为发挥失常,我考出了高二最低成绩——96名。成绩单刚传到教室没多久,我便被传唤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拿着成绩单对我每一门的成绩分别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点评”,并让我“被动请缨”定下军令状——下一次月考如果我的成绩在50名之后,我就搬桌子回家!于是那一个月,我便被吓得拼命地学习——每两天为一轮,每轮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语数英物化生的金考卷各做一份并完成错题分析与总结,坚持一个月。最终我考到了整50名,成功地在教室保留了一席之地。(www.daowen.com)
进入高三之后,我将“进入前50名”作为我每次月考的目标。我的成绩很稳定地徘徊在50名左右。那时我在想,倘若能一直这么稳下去,我大概上一个中山大学是不成问题的。直到有一次模考,我考到了年级第25名。我当然知道那一次就纯粹是我发挥得好些罢了,但是当我受到了班内几个常年稳居年级前20的“大佬”的鄙夷和嘲讽后,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凭什么考入全国最高学府的只能是他们?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的学习方式,调整了原来“死做题”的模式,在题海战术中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出题人的用意是什么?我为什么会犯错?从这道题中我能总结出什么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性规律……常常为了某一道比较经典的题,我会花整整一节自习课的时间去思考它,总结它。就这样,在临近高考最后两个月的考试中,我稳居年级前20名,并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了他们眼中的黑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