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典案例:秦相李斯与韩非的明争暗斗

经典案例:秦相李斯与韩非的明争暗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斯,楚国上蔡人。秦嬴政继位时年龄小,大权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手中。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秦王最后废除了逐客令,把李斯追回,官复原职,任用如初。韩非这时恰恰犯了一个错误,他并不知道李斯对他的嫉妒,在秦王面前直言大臣姚贾的过错,还对秦王封赏姚贾表示异议。李斯乘机联合姚贾,对韩非进行诬谄。秦王听信李斯之言,把韩非囚禁起来,李斯派人给他的这位老同学送来了毒药。

李斯楚国上蔡人。青年时曾为郡中小吏,主管乡文书事宜。常常在厕所中见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污秽不堪的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和狗的惊忧,惶惶不可终日。再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积的好粮谷,住的是“高屋大厦”,而且没有人、狗的干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他由此得出结论:人或贤达富贵或贫贱不屑,如同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啊!由此,他产生了择地而处、择主而仕的思想,这对他的一生取向,可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后来,他投到当时大儒家荀卿名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为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奠定了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望代替已名存实亡的周室而一统天下。于是,李斯对荀卿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不得怠惰,而应及时把握住,当今各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能者参与政事。而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成名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永久地处于卑贱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非议世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决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将西行入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这种择强而仕的深谋远虑,足见李斯的政治谋略远高于同时代众多的学者智士,特别是与同窗韩非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他不加粉饰、伪装,公开阐明自己努力进取、追求功利的志向,又是他区别于绝大多数巧于伪饰,以退求进的士人之处。

公元前247年,李斯满怀壮志,西入咸阳。这年正值秦庄襄王病死,秦嬴政继位。李斯作为异国平民,想钻进统治阶级的核心中去参谋政事,谈何容易。于是他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最后选定了以投吕不韦门下为仕途的第一步阶梯。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太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公元前247年,也就是李斯入咸阳那一年,庄襄王病死,吕不韦拥立13岁的太子继位,即秦嬴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嬴政继位时年龄小,大权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手中。吕仗恃自己与太后及秦嬴政的特殊关系,以秦王的“仲父”自居,横行于朝中、宫中。李斯投到吕不韦门下,并为讨得吕不韦的赏识,一直勤勉谨慎,殚精竭虑,终于受到吕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涉足于政治核心的大门为他敞开了。

后来,李斯终于有机会与秦王会面。

这是李斯的幸运,一开始就碰上这样一个支持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软硬兼施,远交近攻,以武力为后盾,用金钱开路、执“连横”计劝诱六国中止同别国的“合纵”。不消几年,战果累累,李斯也借此被秦王称为“客卿”,进到了秦国领导集团的核心。

此时,发生了一件看似偶然却差一点毁了李斯的前程的事,这就是韩国人名唤闻从郑国来的提出修筑水渠计划的事。郑国来到秦国游说,以帮助发展关中农业为由劝说秦王开凿引泾水入洛的灌溉渠。这条长达300多里的灌溉渠工程浩大,郑国本意是投秦王所好,消耗其国力,以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军事压力。秦王开始并未察觉,工程开始后在秦宗室内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宗室大臣本来就对重用外国客卿不满,这回抓住这个机会攻击所有来秦的各国游说者,说这些人都是间谍,是为本国国君效劳的,要秦王把外来的游说之人都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已被逐出咸阳城外,但这个事事为自己考虑、一生贪恋利禄的人当然不甘心去当一只“厕中鼠”的,因此,他要力争,他确信秦王的事业离不开他。所以,一份情恳辞切的《谏逐客书》在李斯上路的同时递给了秦王,上书谏道:“昔穆公之霸,西取繇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孝公用商鞅,以定秦国法治;惠王有张仪,鼓吹‘连横’,破坏‘合纵’,拆散齐楚,得利于秦;昭王用范雎,以获兼并谋略。”四王都是依靠客卿而成功,而客卿并未对不起秦国。如秦一定要逐客,客将离秦而被敌国所用,对秦的危害极大。”

这种直言进谏,对李斯来说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在他一生,大约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书中驳议逐客一事,其剖析之深刻,确使秦王受到很大震动。秦王最后废除了逐客令,把李斯追回,官复原职,任用如初。从此,也奠定了李斯在秦王眼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斯渐被重用,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韩国最弱,距秦又近,成了李斯下手的第一个目标。

韩王知道,便找荀况的学生、李斯的同学韩非商量,韩非自负其才,又想能被用于秦,便自请为韩国使臣,前往秦国以求息兵。

韩非面见秦王,说韩王愿意纳地为藩,秦王大喜。韩非又献计表示可以破六国,并献上其作《说难》、《孤愤》、《五蠹》等书。秦王读后十分赞赏,想用为客卿,与其商议军国大事。

李斯自知不及韩非,当他得知韩非在秦王面前得宠的事情后,就想方设法要除去韩非,扫清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韩非这时恰恰犯了一个错误,他并不知道李斯对他的嫉妒,在秦王面前直言大臣姚贾的过错,还对秦王封赏姚贾表示异议。李斯乘机联合姚贾,对韩非进行诬谄。秦王听信李斯之言,把韩非囚禁起来,李斯派人给他的这位老同学送来了毒药。聪明的韩非此时居然还问:“我有何罪?”狱吏答:“一栖不两雄。当今之世,有才者非用即诛,何必有罪?”

李斯用极不光彩的手段除去了潜在的对手,如今,他成了秦王身边无可替代的智囊,可以大展宏图了。(www.daowen.com)

不久,他辅佐秦王吞并六国,他也成了九卿之一的廷尉了。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秦王朝建立,秦王自称始皇帝。李斯这个开国功臣也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在新的形势下,李斯在实现从地方到中央一体化的国家制度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同时,他也犯有很多的过错,最重要的是焚书愚民一事。他认为统一思想非常重要。在秦已经统一天下的情况下,理应按皇帝的意旨来“别黑白而定一尊”,各种私学都只会是古非今,扰乱人心,削弱皇帝的权威。因此,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除秦史和医、卜、种权以外的诸子百家书籍的主张。于是,一场毁灭人类文化的大浩劫在中国大地发生了:随着商周以来重要文献古籍被烧尽,春秋末年形成的百家齐鸣的思想解放的空气,也在大火中被焚烧干净,中国以后两千年的文化专制传统就由此开端,后来大大小小的“秦始皇们”都步其后尘,用高压政策来禁锢人民的思想,这是中国人民思想苦难的根源。

由于李斯亦步亦趋地为秦始皇效劳,所以他在秦始皇时期是个大红人,高居相位,满门富贵,儿女们也都与王室联姻,他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的二号人物了。

但是,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险,时刻担心着盛极必衰,大祸临头。不过他那贪恋权位、一辈子都在考虑个人利禄得失的为人,使他不仅不能激流勇退,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流合污,损名折节不算,最后还落得个腰斩的悲惨下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路上病危,临死前书写诏书,命令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候葬即位。李斯怕发生变乱,决定封锁消息,但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的师傅赵高借此机会玩弄政治阴谋,先以利害说服胡亥,胡亥同意杀兄自立后,又要赵高说服丞相李斯。

这场宫廷政变的成败系在李斯身上。赵高早已摸透李斯的为人。他先将李斯和秦始皇宠信的蒙恬相比,指出李斯在才能及与扶苏关系等五个方面不如蒙恬,如果扶苏继位必用蒙恬取代他当丞相;接着又盛赞胡亥之能。当李斯表示,他不敢有负秦始皇的嘱托时,赵高软硬兼施,威胁说,现在生死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听从了可以封侯,活命;不听从的话,就会祸及子孙。李斯被赵高击中要害,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他到底踏上了赵高的“贼船”。

胡亥、赵高、李斯密商后,一面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一面假传诏书,让扶苏自杀,蒙恬被囚。胡亥等阴谋得逞后,才宣布秦始皇的死讯,于是胡亥立为皇帝,称秦二世。

赵高被提升为郎中令,李斯也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

二世即位后,由于残酷压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后来三川郡守、李斯的长子李由没能阻挡住起义军的西进,赵高乘机进谗,又暗中贿赂使臣,让其诬陷李斯父子。

李斯知道赵高的诬陷后,便上书参劾赵高,被二世原奏掷还。李斯又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韧联名上书,请罢修阿房宫,请减发四方徭役,并指斥赵高。二世便命将三个拿下。

冯去疾、冯韧自称自为将相,不愿受辱,愤然自杀,只有李斯还想求生,不愿自杀。赵高奉旨审问,把李斯打得死去活来。

李斯忍受不住,只得屈打成招,承认有罪,李斯在狱中上书二世,幻想得到赦免。上书又落到赵高手中,赵高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一切,经再三拷问,定为谋反罪,腰折,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和他的二儿子洒泪诀别道:“我多想象在你小时候那样,父子俩牵着黄狗,带着猎鹰到上蔡城东门去打兔子啊,如今是不可能了”。他的下场十分凄惨,但也是他自食其果的必然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