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起,宁夏经济在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和效率之后,开始寻求新的突破,这种客观要求随着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成立变成了现实。
一、新世纪、新战略、新格局
新党委、政府既勇于创新,更善于创新。勇于创新,体现在宁夏新的领导核心注意培养和树立创新的观念、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善于创新是说新领导核心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和对宁夏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宁夏虽有较快发展但仍与先进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现实,党委、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执政兴区的重大战略步骤,通过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了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加速城市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世纪宁夏城市化进程;通过加速工业化工作会议部署了宁夏工业化提速;通过中部干旱带工作会议,确立了围栏禁牧,改善生态,富裕农民的正确方针。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会议,努力打造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平台。通过项目建设会议,大大促进了我区项目储备质量,提高了广大干部的项目带动意识。另外,在社会保障、人事制度、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全力推进了改革,从而把宁夏市场化程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经过对宁夏区情、民情和具体问题进行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这个初始点上审时度势,进行了宁夏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创新,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城乡统筹、项目突破、特色带动”的战略新思维。
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三化进程”,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2年6月,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银川召开。加速宁夏的工业化进程仍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三化进程”之一,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自治区在2002年召开的全区城市化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城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银川市,积极发展地区性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城市化发展的新局面。这个决定特别强调要把银川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功能较完备、风格鲜明、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西北地区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2000年12月26日开工,2004年3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7年9月11日全部竣工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一大批新兴城市群正在形成,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日渐增强。这一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城市化问题的关注,促使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我们城市化的状态是,全区共有设市城市7个,其中地级市5个,县级市2个,县城14个,县城以下建制镇57个;大城市1个,即首府银川市;中等城市1个,即石嘴山市;小城市4个,即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青铜峡市、灵武市;小城镇(含县城和县城以下建制镇)71个。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其中包括城镇建成区中的非农人口、农业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达到223万,城市化率达到41%,城镇密度达到15人/万平方公里。(www.daowen.com)
2003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全区突出做好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两篇大文章。引黄灌区围绕节水调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南部山区围绕生态调结构,着力培育后续产业,使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趋向合理,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增加了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增加了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步伐,商品基地和种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优质粮食和乳品、牛羊肉、淀粉、枸杞、脱水菜等地方特色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三、2005年“三化”联动的辉煌成就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4亿元,增长10.3%,人均突破12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7亿元,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7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6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9元,增长8.1%。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化”战略深入推进带来一系列发展成就:
工业化势头强劲。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产业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18.5%,实现利润26.7亿元,增长31.3%,完成技改投资57.5亿元,增长22.4%,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20%”的目标。特别是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启动快、起点高、前景好,标志着我区工业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城市化乘胜前进。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环境,基本形成了以银川市为中心、四个地级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集镇为基础,特色鲜明、规模合理、功能互补、环境趋美的城镇体系,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2%。旅游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商贸流通、公共交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日趋繁荣。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顺畅,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互促,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面对严重旱情、动物疫情多发、农资价格涨幅较大等严峻形势,实施并完善了“五补一免”政策,自治区财政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达1.4亿元,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7000万元。实施了“581”等一批农林水重点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旱之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仍达299.8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稳定提高,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6.1%,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
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在国家对部分行业加大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宁夏紧紧盯住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促进投资合理增长,能源、交通、水利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2.8万千瓦,煤炭产量达到2590万吨。宁夏已被国家确定为4个“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项目,自然村全部通电,城乡同网同价。全区高速公路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所有市县1小时内上高速路、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河东机场改扩建正在加紧进行。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5.6万亩,解决了19.3万人的饮水困难。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禁牧封育、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湖泊湿地保护与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5%,缺林少绿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