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应对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问题的法律构建与优化

应对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问题的法律构建与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规制中印跨界水资源法更多在于各自的国内法,以各自的水法为主,缺乏规制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方面的相关的法律,国际层面两国并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或制度。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政治构建法律制度,应对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规制中印跨界水资源法更多在于各自的国内法,以各自的水法为主,缺乏规制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方面的相关的法律,国际层面两国并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或制度。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政治构建法律制度,应对中印跨界水资源水权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第一,中印就跨界水资源有必要强化中印跨界水资源的科学研究,准确地把握跨界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特点,为进一步的合作开发奠定基础及可能性。

第二,加强两国国内涉及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增强适应能力,规范用水秩序,倡导水权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三,稳步推动《京都议定书》的落实,积极地推进中印应对气候变化下中印跨界水资源相关合作和管理机制。

第四,中国和印度在政治上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基础上,根据国际法和跨界水资源法的原则和规则,两国签订专门的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条约,条约明确两国在跨界水资源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和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等,健全一系列的权利行使的保障机制和相关义务的履行机制。

【注释】

[1]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2]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3]纵观国内外国际法学界名家,绝大部分学者都对主权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著名的学者有英国的斯塔克(J.G.Starke)、阿库斯特(Michael Akehurst)、布朗利(Ian Brownlie)等,德国学者魏智通(Wolfgang Graf Vitzthum),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Alfred Verdross),美国学者凯尔森(Hans Kelsen)、拉布肯(Rabkin),前苏联的童金(Tunkin)、科热夫尼科夫(Kozhevnikov)、克利缅科,韩国学者柳炳华,印度学者兴戈兰尼等等。国内有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如周鲠生、王铁崖、梁西等。参见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载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66页。

[5]参见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6]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7]参见Jean Bodin,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Basil Blackwell,1955,pp.1-212。

[8]参见[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580页。

[9]参见[英]洛克:《政府论》,刘晓根编译,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7页。

[10]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施新州译,北京出版社,第1~186页。

[11]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410页。

[12]参见[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范围》(第二版),刘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3页。

[13]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曹冬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5页。

[14]参见陈序经著:《现代主权论》,张世保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63页。

[15]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6]参见《联合国宪章》第2、78条。

[17]汪暄:《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01页。

[18]参见[日]篠田英朗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戚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0页。

[19]参见UNGA,Right to Exploit Freely Natural Wealth and Resource,A/RES/626(VII),1952,p.18;Nico Schrijver,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Balancing Rights and Du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48。

[20]参见UNGA,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Respect for the Right of Peoples and Nations to Self-Determination,A/RES/1314(XIII),1958,p.27。

[21]参见UNGA,Concerted Ac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of Economically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RES/1515(XV),1960,p.9。

[22]参见UNGA,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A/RES/1803(XVII),1962,pp.15-16。

[23]参见UNGA,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A/RES/2158(XXI),1966,pp.29-30。

[24]参见UNGA,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xpansion of Domeatle Sources of Accumul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RES/2629(XXV),1970,pp.63-64;UNGA,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A/RES/3016(XVII),1972,pp.48-49。

[25]参见[日]篠田英朗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戚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1~142页。

[26]参见UNGA,Charter of Economic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A/RES/3281(XXIX),1974,pp.50-55。

[27]关于该规则的权利内涵研究,也有学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其一,自由地处理、利用和勘探自然资源的权利;其二,自由选择自己的经济环境、发展政策;其三,自由地管理、征用和国有化外国投资的权利。参见Jane A.Hofbauer,The Principle of Permanent 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s Modern Implications,LL.M.Master Degree Thesis,Faculty of Law,University of Iceland,2009,pp.13-40。

[28]参见Nico Schrijver,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Balancing Rights and Du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258-306;参见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104页。

[29]参见Nico Schrijver,Sovereignty over Natural Resources:Balancing Rights and Du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306-368;参见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15页。

[30][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二分册,上卷,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页。

[31]Stephen C.McCaffrey,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11-197.

[32]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二分册,上卷,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页。

[33]水权概念深受罗马法、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作为人权的一部分观念、水资源作为环境权的一部分等影响。参见Hu Desheng,Water Rights: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London:IWA Publishing,2006,pp.19-45。

[34]参见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p.4。

[35]参见Anthony Scott&Georgina Coustlin,The Evolution ofWater Rights,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Vol.35,1995,p.821。

[36]《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上》,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页。

[37]参见黄锡生:《论水权的定义》,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4~115页。

[38]下文也将重点探讨地表水水权和地下水水权。

[39]参见崔建远:《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37~62页;王克强著:《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市场的有效性及政策绩效评价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35页。

[40]刘瑞复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0页。

[41]参见William Goldfarb,Water Law,London:Butterworth Publishers,1988,p.xvii。

[42]国外对水权研究主要代表论著为:Hu Desheng,Water Rights: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London:IWA Publishing,2006;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Anthony Scott&Georgina Coustlin,The Evolution of Water Rights,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Vol.35,1995;Robert E.Beck,Waters and Water Rights,Volume 5,LEXISPub,1991;Allen Smith Company,Waters and Water Rights:A Treatise on the Law of Waters and Allied Problems:Eastern,Western,Federal,Volume 3,A.Smith Co,1967;David H.Getches,Water law in a Nutshell,4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9;A.Dan Tarlock,Law ofWater Rights and Resources,Volume 1,C.Boardman,1988;Henry P.Farnham,The Law of Waters and Water Rights:International,National,State,Municipal,and Individual Including Irrigation,Drainage,and Municipal Water Supply,The Lawbook Exchange,Ltd.,2013;Anders Jägerskog&Mark Zeitoun,Getting Transboundary Water Right:Theory and Practice for Effective Cooperation,Report Nr.25.SIWI,Stockholm,2009;Joshua Getzler,A History of Water Rights at Common Law,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William Goldfarb,Water Law,London:Butterworth Publishers,1988。

[43]参见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pp.1-30。(www.daowen.com)

[44]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著:《法学阶梯》(第二版),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111~113页。另外,罗马法对河流进行了分类,把河流分为属于公有物的持续性河流和属于私人土地所有的非持续性河流(如私人土地中的泉水、井等),参见Dante A.Caponera,Principles of Water Law and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2nd ed,revised by Marcella Nanni,London:Taylor&Francis,2007,pp.31-32。

[45]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著:《法学阶梯》(第二版),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111~271页。

[46]关于沿岸权主义的水权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一,通过法国的罗马法而兴起一说;其二,源自英美法一说;其三,兴起于美国法院的判决,不同的观点的共同点表明了罗马法的强大的影响力,此外,美国推动水权论以及跨界水资源法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参见Hu Desheng,Water Rights: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London:IWA Publishing,2006,pp.23-24。

[47][古罗马]优士丁尼著:《法学阶梯》(第二版),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第113页。

[48]参见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p.13。

[49]参见Bryan A.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4,p.3842。

[50]参见Hu Desheng,Water Rights: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London:IWA Publishing,2006,pp.32-33。

[51]参见David M.Walker,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pp.1007-1008。

[52]参见William Goldfarb,Water Law,London:Butterworth Publishers,1988,pp.xvii。

[53]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Substantive Issues Aris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E/C.12/2002/11,其中文节选版见水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国际涉水条法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04页。

[5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55]参见Hu Desheng,Water Rights: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tudy,London:IWA Publishing,2006,p.42。

[56]参见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p.10。

[57]罗马法规定只有非持续性河流(如私人土地中的泉水、井等)才属于私人土地所有,参见Dante A.Caponera,Principles of Water Law and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2nd revised by Marcella Nanni,London:Taylor&Francis,2007,pp.31-32。

[58]参见David H.Getches,Water law in a Nutshell,4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9,p.17。

[59]参见Stephen Hodgson,Modern Water Rights Theory and Practice,FAO Legislative Study 92,2006,pp.11-12。

[60]参见何大明、冯彦著:《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61]参见冯彦、何大明:《国际河流的水权及其有效利用和保护研究》,载《水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第124~128页。

[62]参见戴长雷、王佳慧:《国际河流水权初探》,载《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第12期,第59~62页。

[63]参见贾生元、戴艳文:《国际河流的水事矛盾与水权讨论》,载《四川环境》2003年第2期,第46~48页。

[64]参见管纪尧:《浅议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65]参见陶蕾:《国际河流水权概念辨析》,载《水利经济》2010年第6期,第27~29页。

[66]UNILC,Draft Articles on The Law of Transboundary Aquifers,Adopted at Its 58th Session,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VolumeⅡ,Part,2008,art 3.

[67]在Acton v.Blundell(1843年)案中,首次提出了该权利主张。参见David H.Getches,Water Law in a Nutshell,4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9,p.268。

[68]美国国内涌现诸多该理念下的实践。参见David H.Getches,Water law in a Nutshell,4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9,pp.269-271。

[69]参见David H.Getches,Water law in a Nutshell,4th ed,St.Paul,MN:Thomson/West,2009,pp.273-274。

[70]原则21即为“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享有按照本国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且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或该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

[71]李佩成、郝少英:《论跨国水体及其和谐开发》,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4期,第1~4页。

[72]参见Sohail H.Hashmied.,State Sovereignty:Change and Persiste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p.17。转引自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73]参见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69页。

[74]娄永清:《论相对性范畴》,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74~78页。

[75]参见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8页。

[76][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分册,上卷,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1页。

[77]参见Philip Jessup,AModern Law of Nations,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8,p.1。

[78]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二分册,上卷,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页。

[79]参见《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第5~7条。

[80]参见Xue Hanqin,Relativity in International Water Law,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Vol.3,1992,pp.45-57。

[81]关于国际环境法中此两项基本原则,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论著表达略有差异,如蔡守秋、王曦、林灿玲、曾文革、黄锡生、帕特莎·波尼、埃伦·波义尔等,但多数都认为国际环境法中的国家享有资源主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观点。

[82]参见柳成志、冀国盛、许延浪主编:《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83]参见陈良著:《气象气候与人类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9页。

[84][澳]科林·查特斯、萨姆尤卡·瓦玛著:《水危机:解读全球水资源、水博弈、水交易和水管理》,伊恩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85][澳]科林·查特斯、萨姆尤卡·瓦玛著:《水危机:解读全球水资源、水博弈、水交易和水管理》,伊恩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86]Aaron T.Wolf&Kerstin Stahl&Marcia F Macomber,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in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Capacity,Water Resources Update,Vol.125,2003,pp.31-40.

[87]参见[德]M.格拉姆鲍夫著:《水资源综合管理》,赫英臣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88]参见张梓太、张乾红:《论中国对气候变化之适应性立法》,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第57~63页。

[89]2013年11月29—30日,印度总统慕克吉视察我国藏南地区(印称“阿鲁纳恰尔邦”),印度近几任总统,先后多次访问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我国外交部认为这些使中印边界走向复杂化的举动,不利于两国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参见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12/01/31698574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12月3日。

[90]参见Ibrahim Kaya,Equitable Utilization:The Law of the Nonnavigational Uses of International Watercourses,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p.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