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取影展采风:1999年4月29日至5月3日的经历

取影展采风:1999年4月29日至5月3日的经历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10月我第一次来时就走的这条路。祭山之一——挂上红旗 祭山之二——杀牲供献 祭山之三——焚香烧纸 祭山之四——下跪叩头 祭山之五——顶礼膜拜 告别姜锦志,我们顺这条沟向下走,到了沟门处,我们去瞻仰了有关石柱子的一座碑和使这里得名的那根石柱。参农祭山挂上红旗 参农祭山杀鸡 参园参园石柱子留念 晚上与赵大哥畅谈,由于高兴,

取影展采风:1999年4月29日至5月3日的经历

影展之后,我感觉身心疲惫,激情全无,不想摸相机,不想看片子,好像影展就是我宽甸之旅的终结,以后再也不会回去了。

后来听说,我的影展展板在宽甸街头挂了三个月才撤下。我打电话委托宽甸的朋友有机会给我捎回大连,可是半年多了,没有结果。我舍不下那些心血之作,决定自己去把它们取回来。五一假期,我约上挚友小孙陪我走一趟,取回展板,再顺便拍拍风光。

从文化馆孟老师那里取出那些展板,放到汽车站秦有财的仓库里,我和小孙就去步达远采风了。早上出发,从步达远街走向三十里外的胜利村李桂香家。1996年10月我第一次来时就走的这条路。当时为了赶时间,我打了个摩托,对沿途风光还印象挺深。这次邀小孙同行就是想拍拍这里,我坚信只有走路才能拍到东西。

我们一路上拍了映山红、石砬子、刚吐绿的树林、新耕种的田野。那宽阔的大甸子上,犁杖一队队,人欢马叫,拖拉机轰鸣,好一幅波澜壮阔的春耕图。在这次行程中,我又遇到了地头上的啤酒和汽水——1996年5月,我在毛甸子遇到过这场景,感受强烈,但没拍,所以后悔不迭。

中午前我们赶到了李桂香家。去年由于邻居不慎,她家的房子被“火烧连营”,现在她家人就住在供销社里。这供销社连房子带货已由她买下,她现在就是这里的老板。正值春耕大忙季节,中午她家招待来帮工的乡邻,我们一起入席。豪爽的王大哥拿出大桶酒,用大碗与我们对饮,我们一会儿就招架不住了。席间我还认识了李桂香女婿的同学——沟里林场的场长,知道了这里的山民有农历三月十六祭山的习俗。

次日,我们俩打算翻岭过去到石柱子。出于对石柱子人参的兴趣,我们想造访人参园,开开眼界,也可拍点儿纪实题材。李桂香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下岭第一家”姜锦志。

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我们十分轻快地到了岭顶。正想打听姜锦志,却遇上了昨天一起喝酒的潘场长,他正要带几个人去祭山。天赐良机,我们正好可以抓拍这个民俗题材。

这一带靠山吃山的山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都要祭山,以表示对山神的敬畏,祈祷事业兴旺、财源广进。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小庙,他们的仪式也很认真,很虔诚。当然,仪式过后,所有的人都饱餐畅饮一顿。

新绿(1999年5月摄)

映山红(1999年5月摄)

地头场景(1999年5月摄)

春耕时节(1999年5月摄)

晨雾中的胜利村(1999年5月摄)

今天正是农历三月十六,我们在这大山里赶上了这个日子,全程拍摄了林场的祭山仪式。

离开林场,我和小孙来到姜锦志家,他正在房后种地,我们就谈了起来,谈这里的人参,谈市场,谈观念。姜锦志生于参农世家,对于种植人参十分内行,去过吉林、通化等许多人参产地,眼界开阔,学识丰富,是有文化、有眼光的新一代参农。我鼓励他去大连参加7月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他很高兴;我又问他是否祭山,他说一会儿就祭,欢迎我们拍照。

姜锦志家的小庙就在附近,琉璃瓦顶,比林场的小庙要阔气。他回家扯了一块红布,拿了一挂鞭、一炷香,又装了一筐馒头,出门在院子里捉了一只鸡,就和夫人、儿子一起奔小庙而去。先拴上红旗,再摆上供品,点上香,然后夫妇二人合力杀鸡,把鸡血洒在庙前,最后燃放鞭炮,仪式就宣告结束。一上午,山沟里此起彼伏地响着鞭炮声,这山里的林场、参园、蚕场、矿坑都在祭山,有的大户甚至杀猪宰羊,但都在中午前结束。姜锦志把鸡拿回家,交由夫人收拾下锅,然后重新又扯了红布、拿了鞭炮,带着儿子去了山上的参园,我们乐不可支地跟着去了。

山上的参园没有小庙,却有他看园的窝棚。他砍了根木杆,扎上新的红旗插好,将点燃的一挂鞭丢进新开垦的荒原,那是准备发展人参的用地。姜锦志带我们参观他的参园,我们拍了许多照片,这回可亲眼见到了人参!

祭山之一——挂上红旗
(1999年5月摄)

祭山之二——杀牲供献
(1999年5月摄)

祭山之三——焚香烧纸
(1999年5月摄)

祭山之四——下跪叩头
(1999年5月摄)(www.daowen.com)

祭山之五——顶礼膜拜
(1999年5月摄)

告别姜锦志,我们顺这条沟向下走,到了沟门处,我们去瞻仰了有关石柱子的一座碑和使这里得名的那根石柱。碑的正面是四个大字:奭公德政。碑文大致意思是:清朝年间,这里开始垦荒,山高土薄,五谷不收,而适合种植“草参”,山民们都以种植“草参”为生。而地方官府却强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后来某清官大老爷至此,倾听民声民怨,遂取消山民的沉重赋税,允许并鼓励山民发展“草参”,自此民生繁荣。这座碑就是为这大老爷歌功颂德的。读了碑文,我起码知道了一点,就是这石柱子的人参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柱参,我听说它的药效堪比野山参,长相、外形、颜色也酷似野山参,而与一般园参大不一样,因它产于石柱子这个地方而得名为“柱参”。路边那巨大的石柱,就是闯关东的山民当年跑山挖参专设的地标。据说,这里的参本是红色,挪到别处栽植就变成白色,而别处的参栽到这里,几年后起出就成了红色。又据说吉林某地有人把这里山上的土整车整车运到自己的参园,可到起参时才知是徒劳一场。我相信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原因何在我不知道,也许这就是石柱子这片山水的神奇之处吧!

坐上开往录江的班车,先后经过振江、万宝,这些都是我曾走过的地方。过了万宝,公路就沿着江边,在车上就可看到鸭绿江中上游的风光,这里是拉古哨大坝上的人工湖——水丰水库的上游。1997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这儿,满眼的新鲜美景,可不知怎样拍,这次把小孙领来,让这位擅长拍风光的摄影家鉴赏一下吧。

车在江边的大山上盘旋,天气不错,能见度挺好,对面的朝鲜——“高丽沿”看得清清楚楚。我问小孙:“是否不虚此行?”他答道:“岂止是不虚此行,简直就今生无悔!”

我们在公路边拍到日头落山,然后趁着夕阳余晖疾行赶到录江二队找王延英——1997年张立江介绍的朋友。那一次投奔她家,男主人赵大哥不在,我第二天一大早就在晨雾中离开了,这回我们才见到了赵大哥。赵大哥从部队退伍来到万宝矿,与当年那些大连知青交情甚笃。他为人豪爽忠厚,车钳铆焊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我们一见如故,立刻成了好友至亲。

参农祭山挂上红旗
(1999年5月摄)

参农祭山杀鸡
(1999年5月摄)

参园(1999年5月摄)

参园(1999年5月摄)

石柱子留念
(1999年5月摄)

晚上与赵大哥畅谈,由于高兴,有点儿喝多了,睡得挺实,直到小孙把我推醒。我睁眼一看,窗外一片通红,正是日出前的晨曦。我大叫一声,把赵大哥都吓了一跳。我急忙穿衣下地,抓起家伙就往外跑,跑出村子到一小坡上支架子。太阳已经出来了,满天的红霞已经没有了,于是勉强拍了两张就返回了,但那激动人心的满天红霞却让我念念不忘。

农谚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结果今天真的是阴雨天气。早饭后,赵大哥把我们送上去下露河的班车,我们就踏上归途了。这趟车不是我1997年坐过的经由万宝、振江、石柱子去下露河的,而是从录江继续向北,向鸭绿江上游,经过浑江口再到下露河的。这是我从未走过、从未听说过的一条路,是真正的鸭绿江深处,宽甸的东北角,东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北隔浑江濒临吉林省。我也有了今生无悔的感觉,那风景真是从未见过,但天阴要下雨,人在车上,车在狂奔,无法拍摄到理想的画面。

到了下露河,吃了一碗正宗的朝鲜冷面,然后换乘去宽甸的班车,上车就下雨了。到了宽甸,在雨中等来了大连过来的大客,我与人家商量好,今天就把货装上。于是,小孙和秦有财冒着雨帮我把三箱展板装上依卡露斯大客的货仓,我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鸭绿江风光(1999年5月摄)

鸭绿江风光(1999年5月摄)

录江日出(1999年5月摄)

第一次见到浑江大回转
(1999年5月车上抓拍)

晚上,吴德义、张立江等几个老同学又邀请我们聚会,我们度过此次宽甸之行的最后一晚,第二天回大连。这次回来是影展后的第一次,我在李桂香家逗留了一天,时间非常宽裕,可是却没有拍她的纪实片,令我非常后悔。难道知青题材就彻底结束了?

什么时候再回来?也许说来就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