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为人知的诗作与鲜为人知的诗人

广为人知的诗作与鲜为人知的诗人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两句大获周作人的共鸣和激赏,在国内也颇为人知,虽然对枕山本人大多不甚了了。和大沼枕山一样,汉诗也早已淡出日本人的记忆。这种文化上浅薄的功利主义引发了永井荷风的无尽感慨,决心再现汉诗人昔日的光华。他在钻研幕末文史资料、调查家谱和采访枕山遗族的基础上,写成《下谷丛话》,将处于新旧时代夹缝中的一代汉诗人的人生百态展示出来。

广为人知的诗作与鲜为人知的诗人

未甘冷淡做生涯,月榭花台发兴奇。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

上面是日本幕末汉诗名家大沼枕山的七言律诗。后两句大获周作人的共鸣和激赏,在国内也颇为人知,虽然对枕山本人大多不甚了了。其实,即便在当今日本,这个生活在一个半世纪前的杰出诗人也绝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尘封遗忘,或许得益于大文豪永井荷风写过的一本以他为主角的传略——《下谷丛话》,虽是冷僻的读物,但仍不时有人提起,这本传记甚至还出了普及版文库本。

在日本,永井荷风是研究大沼枕山的先驱。(www.daowen.com)

和大沼枕山一样,汉诗也早已淡出日本人的记忆。作为一种诗歌形态,汉诗曾深深契入日本文化,不仅在文学史上长期存在,甚至一度居于韵文文学的主流。以幕府时代终结为分水岭,日本汉诗从全盛逐步走向衰弱。一方面,在全盘西化的背景下,日本人对文化的兴趣与眼光已经转向西方科技、文化领域;另一方面,晚清国势在不断的内忧外患中步入衰弱,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使得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来了大逆转,中国对日本来说已经不再是值得学习、仿效的对象。在这一时代氛围中,中国文化渐渐退场,汉诗文教养也从日本传统教育中淡出。对此,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不胜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曾酷爱汉文,虽非所有时代都如此,但在最鼎盛的江户时代,汉诗都是一种从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一流学者到广泛的武士、町人阶层的基本教养。即便到了明治时代还有诸如永井荷风这样一类知识精英从汉诗文中汲取养分。”明治维新后出生的文人中,极少数自幼受过汉学熏陶训练的文人,如永井荷风、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等,成了日本具备汉诗教养的最后一代。到了大正、昭和之后,汉诗文的读写对一般日本人而言已经恍如隔世了。这种文化上浅薄的功利主义引发了永井荷风的无尽感慨,决心再现汉诗人昔日的光华。他在钻研幕末文史资料、调查家谱和采访枕山遗族的基础上,写成《下谷丛话》,将处于新旧时代夹缝中的一代汉诗人的人生百态展示出来。

荷风笔下的“下谷”,就是现在的东京都台东区的西半部分,江户时代是“城下町”,与浅草、本所、深川构成江户城的外围,也曾是著名的“中国文化特区”,当时很多儒者、诗人在这里兴文教,开私塾学舍,创办诗社,使得这一带散发着浓郁的诗文气息。今天如到东京老城区游览,从上野高台东端的宽永寺坡道往千代田线驿站方向行走,沿着不忍大道方向走到与言问道交叉口,再向北走100米就会看到一大片高低错落的豪华日式住宅,这就是江户时代的下谷,一个半世纪前枕山就在这里开设诗社,名震一时。他的墓地也就在住宅区后面一座日莲宗系的小庙瑞轮寺里。

大沼枕山(1818—1891)是生活在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汉诗坛重镇,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日本汉诗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间,他的文学生涯的种种际遇,无论是上升意志或下降感觉,无论光荣还是败北,都浓缩了这个转型期文化潮流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