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他的思想,也是长久以来国人在认识、理解日本方面的一个盲点。因为在日本看来,中国是其文化“母国”,但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来看,中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国”。为了张扬自我主体意识的独立存在及价值,处心积虑推行或制造日本与中国及其文化的差异化,就成为不二选择。

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触及本居宣长其人其文,心里难免纠结。一方面,他是日本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重要存在,他的学术研究,为深入了解日本古典文学,探索日本人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某种独特视角;但另一方面,以他为代表的江户时代日本国学的确立,却是以不遗余力贬低、否定,甚至排斥中国文化为前提的。简单地说,他就是日本在文化思想上“去中国化”的始作俑者。而他的思想,也是长久以来国人在认识、理解日本方面的一个盲点。

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由于孤悬汪洋大海,社会生产和文化都很落后。受惠于文化高度成熟的近邻中国,文明进程得以实现跨越式迈进。对此,内藤湖南曾用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来说明前者对后者的启蒙和点化作用,非常贴切生动,也是被广泛认同的著名论断。如果单从这一意义上看,日本作为文明交流中受惠的一方抱持饮水思源之心自在情理中。

但另一方面,对日本而言,中国文化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儒学传入日本后,被认同、吸收并内化为日本人“文化的自我”的根基,这势必导致与“作为日本人”的“政治的自我”的分裂乃至两国之间关系紧张。因为在日本看来,中国是其文化“母国”,但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来看,中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国”。这种矛盾心理状况,自古以来就一直盘踞在日本人(特别是文化上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的潜意识中,不仅塑造不了本土文化主体意识,反而导致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感,以及由此产生急于从中摆脱的焦虑感。为了张扬自我主体意识的独立存在及价值,处心积虑推行或制造日本与中国及其文化的差异化,就成为不二选择。将欲立之必欲破之,为了确立自我主体性,排斥外来的各种文化就势在必行,将从中国传入的儒学与佛教“他者化”,与此同时发掘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确立自我才得以完成。在这一思维定势下,只要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成分,就被认作所谓的“大和心”。从发现尚未被“汉意”“唐风”侵蚀之前潜藏在古典中的“物哀”美学,挖掘出“大和心”,一路追根溯源到民族起源的“建国神话”,由此彰显自我主体性的存在价值,从中获得一种平衡感甚至优越感,可以说就是江户时代国学家的普遍思想脉络。

这种思想苗头并非到江户时代才出现。实际上,在漫长的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不过只是潜流。作为日本最大邻国,中国自汉唐以来就以无可匹敌的软硬实力雄踞东亚睥睨万方,巨大悬殊的差距,使得天性善于在学习中求生存的日本展现亦步亦趋、虔诚师事的姿态,何曾有分庭抗礼之心?但这种状况,在17世纪之交随着日本结束百年战乱实现统一,江户幕府治下实现长治久安而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学术繁荣后,开始有了显著变化。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海洋势力不断闯入东亚海域,17世纪初,东亚大陆发生“华夷变态”——作为中华文化正统代表的明朝被异族清朝所替代,在日本看来,无疑表明以儒学为基础的东亚秩序的传统认同开始瓦解,日本需要在东亚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随着锁国政策的实施,日本与外部文化交流几乎停滞,这客观上使得本土文化的发酵、成熟成为可能,也促成民族文化的觉醒与排外意识的抬头。日本国学的发端和发展,就是通过反对长期居于日本文化主流的中国文化来实现的。(www.daowen.com)

在日本近代以前,所谓学问,指的就是从中国输入的以儒学为中心的学术文化。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城设立幕府执掌天下。为了维稳,除了确立以武士阶层为主导的军事帝国体制外,还采用朱子学作为一套与幕藩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武器来巩固政权。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朱子学已牢牢居于国家意识形态制高点,成为一门独尊的显学。

但“尊儒”思潮泛滥不可避免地酿造了它自身的对立物——排儒反儒的思想运动。江户时代中期,在朱子学的重重包围中,出现了一股主张回归古典,从本国文化中寻觅“大和精神”的“古道学”思潮。这一思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日本自唐宋以来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幕府施行锁国政策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既是对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化的依附,寻求其自主性与独立性的集中体现。“古道学”的发端颇类欧洲的文艺复兴:在对古代神话、物语、和歌等传统经典所做的研究和诠释中,发现了本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本居宣长以一系列出色的研究,确立了日本国学集大成者的地位。

但过犹不及,本居的国学研究,远远跨越学问领域,以物哀美学为发端,从文学理念,植入建国神话与皇道史观,构建起心中的“日本主义精神”,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思想色彩。无论是发掘古代歌道或物语文学中独特的“人情美”,还是山樱花体现出来的“大和心”,都试图证明日本文化的唯一性与绝对性。他从《古事纪》中有关皇国创世神话中找到了所谓的“古道之心”,也正是在物哀美学研究的延长线上。在他看来,日本是世界诸神之祖天照大神所生,是万国之母国,所以日本远胜万国,即根源于此。天皇是代替天照大神抚育万邦的现人神,无论对圣人、神道还是儒教、佛教都具有先验性绝对的优越性。因是“先天地而生”,故具有先验性的真善美品格——“神国善美”“天皇神圣”“神道纯正”。远古日本依据这一宇宙原理治国,万物运行不紊,国家平稳而治,天照大神的皇子皇孙世代永续,日本便呈现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但自从儒、佛西来,日本就开始永无宁日。比如,奈良时代起日本全盘“汉化”、事事模仿中国,以中国为尊,甚至连黎民百姓之心都被“汉意”侵蚀,不再以天皇之心为心,原本和谐稳定的日本开始陷入迷乱。因此他强烈呼吁回归古道,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文化情感和价值认同。然而至于历史真相如何,却被从学者到民众的日本社会完全忽略了。联系到今天日本对战争的态度,本居宣长这种用“创造”“发明”的方法解读本国史的思路或许难辞其咎;然而他留下的种种思想,或许也可以成为理解日本的一面镜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