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府、市场与公众的角色定位失衡问题的优化解决

政府、市场与公众的角色定位失衡问题的优化解决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市场与民众是掌控环境治理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构成了中原经济区环境治理总体组织的结构元素,协调并理顺政府、市场与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注重各单元制度的建构或外围环境的培育,比如在完善市场类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同时培育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经济氛围及土壤,在完善民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培育民众崇尚法律、敬畏自然的精神情愫,唯有如此,才能使三驾马车合力发挥出环境治理的结构性功能。

政府、市场与公众的角色定位失衡问题的优化解决

信用是市场的产物,信用评价也必然需要回归市场本位,使市场在评价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激励市场主体的主动参与。现行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是政府,定位是政府创新管理手段的一种方式,信息收集、企业信用评级及评价后的联动约束都是政府规制下的行为表现,市场主体被动参与表征明显。理性分析现行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与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行为本质及制度机理之间的差异与错位点,准确定位制度体系的科学应然性,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回归市场本位;平衡政府、市场与民众在制度体系中的协调关系,凸显统筹市场、政府和公众参与的协调合作,重新确定各自的角色与功能,重构制度体系才有扎实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支撑。

中原经济区为例,市场、政府和公众参与的协调合作长期以来,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沿循的是近乎单一的政府管制,[36]单中心治理的低效率及失灵已经成为立法及学界中的共识,改变单中心的垂直化治理 (行政管理) 结构走向多中心共治的扁平化 (包含行政主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 结构势在必行。并且,中原经济区包含诸多省份与城市,省份与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区域阻隔了区域之间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联合协调,更为关键的是,环境的空间性、地域性特点使得行政区划与环境影响和保护的范围不一致,有鉴于此,环境治理的结构除了应当以治理主体为主线的治理结构 (即组织结构) 布局外,还应考虑以自然水文单元的流域作为空间单元进行分区治理 (空间结构),从而解禁现实中原经济区在环境治理中以省域为界限各自为政的桎梏,有效统筹流域内环境资源能源的整体管理,促进各区域协调联动。接下来将主要介绍组织结构方面的内容。

政府、市场与民众是掌控环境治理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构成了中原经济区环境治理总体组织的结构元素,协调并理顺政府、市场与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注重各单元制度的建构或外围环境的培育,比如在完善市场类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同时培育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经济氛围及土壤,在完善民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培育民众崇尚法律、敬畏自然的精神情愫,唯有如此,才能使三驾马车合力发挥出环境治理的结构性功能。(www.daowen.com)

环境治理三驾马车的理论结构依据如下:其一,从制度性的原因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双重失灵,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污染问题解决的最终途径又不得不依赖政府和市场,因此,如何协调和定位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关系,避免双重失灵,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政府和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彼此关系的梳理发现,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冲突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彼此间的协调统一和功能互补的关系,是理论的依次更替,不是否定性的替代,而是包容性的共进漂移[37]基于这种市场和政府的非排斥性的互补、互助关系,在中原经济区环境治理问题的法律治理上,既不能完全脱离市场,也不能不要政府控制,而应是政府和市场二者有机结合和互助,共同成为环境治理法律治理设定的两翼。其二,也必须注意到现代法治和现代民主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法治需要以现代民主为基础,而现代民主更强调公众 (企业、社会组织自然人) 的参与,包括参与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等诸多领域,最终达到现代法治的目的,即以公民权利抗衡政府权力。[38]由于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广泛性和解决的艰难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政府单一行政命令手段,是无法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必须加快从单兵应对到联合作战的转变。即必须依靠政府治理和广大民众 (包括污染企业和普通民众)的互助,基于这种考虑,在政府治理之外引入非权力的行政方式,建立政府、生态企业和民众三者的协调疏导机制,实现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降低执法成本并提升执法效果,加强社会监督,从而提高环保效益。正如当时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所讲,公众参与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