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普及面的扩展,从宏观理念、环境治理主题到具体而微观的环境保护小事件,社会公众对环境治理事业的关心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较多的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缺乏足够的理性和科学性,众多的社会公众简单地将环境问题等同于 “环境污染”,而不能认识到环境治理问题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更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责任意识。公众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过分关注,而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正面环境问题却较少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所谓的各种各样的环保行为的公众参与现象,多数表现为简单和浅层次的环保小措施或便捷快餐活动,集中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如节约用水、用电等可获得直接利益的环保行为,而另外一些需要有意识学习环保知识或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环保活动,则表现出公众参与度较低的状态。
原国家环境保护部于 2014年 2月 20日公布的中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显示:我国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48%和60%,“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 的状态十分明显。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总体呈现出 “政府依赖” 的特征,把政府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是被调查者最普遍的认知和看法,而极少把自身作为环境治理的基本主体,环境治理的参与感极度匮乏。(www.daowen.com)
因此,面对环境治理问题,社会公众突出地表现出认知知识的表象化、粗犷化、其深度和准确度有限的特征,同时,社会公众真正有价值的环保参与行动极差,环保知行不一、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环保思想和环保行为不相匹配,多数公众一方面批评各种浪费或污染行为,另一方面自身依然以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而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