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要求和责任

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要求和责任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应当依靠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评价来落实伦理规范的效力。家长也可以定期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伦理表现进行评议,防止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失范行为发生。了解婴幼儿需要是构建伦理内涵的基点,回应和满足婴幼儿需求,是教师道德价值的有效体现,因此,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保育活动进行诊断和改进是伦理他律的主要策略。

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要求和责任

教师伦理规范效力的发挥不能只靠教师自律,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在保育活动中还要受到一定的制约或监督,外部制约或监督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以强制性的规定约束教师的托育行为。

(一)加强准入环节伦理考查

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准入环节包括教师资格考查以及教师招聘和录用过程。当前我国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在资格考查环节,考官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和评估应考者的伦理素养,并且难以通过测评技术把握应考者的道德行为表现,只能通过典型问题或情境考查应考者的道德认识水平。基于现实,早期教育机构教师资格考查应当重点考查教师的伦理认识,将伦理认识不合格的准教师排除出去。

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早期教育机构管理者可以通过实习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准教师的伦理表现。但现实中,一些管理者根本不考虑应聘者的伦理表现,而是单纯地从教学技术上考查应聘者,或者采用“无事故发生”这样的低标准进行考核,这就给言行不一或者人前人后不一样的教师留下了生存空间。另外,鉴于教师的工作对婴幼儿具有示范性影响,要在准入环节将教师的伦理素养作为首要考查内容,依据社会普遍接受的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规范,对准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进行重点考查。

(二)建立监督评估的奖惩机制

要想促进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成长,必须设计和提供以考评为核心的奖惩制度体系。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伦理失范行为不一定是由于内在道德品质低下或道德态度消极,更多应归因于外在因素影响。教师的德性要转化为德行或者说要在保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社会伦理秩序和伦理氛围支持与否,二是主体的利益考量。考评与奖惩不仅能形成支持教师德行表现的伦理氛围,而且直接影响教师的利益考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伦理表现。

当然,制度的功效主要在于约束而不是激励,只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没有达到“我要做什么”的层次。首先,应当依靠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评价来落实伦理规范的效力。专业工作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同行之间的评议最深入、可靠,如果专业成员能够秉着专业负责的态度评议同行,其评议的客观性最好;其次,应当正确发挥社会的监督力量,引导家长和公众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进行长期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向家长和社区公众了解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伦理表现,及时纠正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错误行为。家长也可以定期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伦理表现进行评议,防止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失范行为发生。

(三)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保育活动进行诊断和改进

优秀教师的伦理养成经验表明,不是简单地提出几条伦理要求就能规范教师的行为,也不是设计出师德评估体系、做到是非分明就万事大吉,更不是仅靠物质奖励或惩罚就可以提高教师的伦理境界。要想促进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道德成长,就必须关注他们的教学生活、教研生活和管理生活。了解婴幼儿需要是构建伦理内涵的基点,回应和满足婴幼儿需求,是教师道德价值的有效体现,因此,对早期教育机构教师的保育活动进行诊断和改进是伦理他律的主要策略。(www.daowen.com)

早期教育机构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创设关爱、尊重、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满足教师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理需求,帮助教师解决价值观上的困惑。首先要促进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和合作,通过相互学习、分享彼此的保育经验,实现共同成长;其次构要致力于营造健康的组织氛围,提升机构的文化品位,让教师感受到集体氛围的温暖和亲和,提高教师对保育活动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优化早期教育机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由体现早期教育机构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它包含着实在可见的物质文化,也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文化。相对于早期教育机构教师自身的伦理主体地位而言,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外部辅助手段,早期教育机构作为教师日常工作最直接的场所,是教师伦理他律手段的重要环节。

从显性角度看,物质环境和设施可以给教师最直观的影响,包括教室内的设施摆放、雕像、条幅字画等,可以传达正向积极、以人为本的伦理环境意向。从隐性角度看,机构对教师的管理理念、方式手段,对待公平正义、思想道德的态度反应等,也会潜移默化地对教师产生心理影响,决定着教师能否迅速融入伦理情境,产生主体意识。

为帮助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不断提高伦理自觉意识和专业伦理水平,要不断优化早期教育机构文化环境。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坚持正确的道德建设方向,将高远育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保证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在完成保育任务外,还有足够的伦理环境进行自身伦理建设。其次,要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尤其是能够体现集体凝聚力和具有感化色彩的活动,吸引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参与,帮助他们体验在机构中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其伦理建设的自觉意识。最后,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突出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主体地位,努力形成热爱教育、关爱婴幼儿的精神作风,无形中塑造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精神。

(五)营造早期教育机构教师成长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育不只是教师的事情,社会大环境会对教育和教师产生重大影响。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是保证教师获得教育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互助友爱、道德高尚的社会环境,会给教师带来正向引导,触发教师心中向善的、奉献的积极意识;相反,自私冷漠、道德败坏的社会环境,则会潜移默化地损害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倡导伦理本位建设,以外部环境的熏陶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自觉,通过内外结合确保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伦理水平稳步提升。

首先,要切实从民生层面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待遇水平、维护各类医疗、住房和养老权益,尤其要关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生存状况,保证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受社会重视、受群众尊敬,鼓励他们对工作的坚持和热情。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宣传优秀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道德事迹,通过榜样模范为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队伍树立伦理标杆,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赢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同和尊敬。最后,要加大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帮助早期教育机构教师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抵抗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侵害,避免沉溺物质享受时发生“人的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