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汉诸陵的位置与象庄的石象详解

东汉诸陵的位置与象庄的石象详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洛阳东汉诸帝陵墓的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考定。平阴在今孟津东北靠近黄河处,临平亭正当现在确定的光武帝原陵以北地点,可知目前所定原陵的位置是不错的。依据《帝王世纪》所载东汉诸陵位置来看,不外乎葬在洛阳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目前汉魏故城以西的东汉陵墓区内,最值得重视的地面上的重要文物,就是在今白马寺西北象庄的一只石象。而且东汉陵园神道有石象还见于文献记载。

东汉诸陵的位置与象庄的石象详解

洛阳东汉诸帝陵墓的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考定。北宋以来确定光武帝的原陵在孟津老城西北七里邙山以北、靠近黄河地方,是有依据的。陵高约20米,占地十多亩。《帝王世纪》说: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皇甫谧这段话是有来历的。《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四月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诏曰: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又曰: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说明光武帝喜爱河水,他要葬于临平亭以南,西望平阴,可以看到“河水洋洋,舟船泛泛”的景致。据《水经注·河水》,“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可知平阴确在临平亭以西,临平亭又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平阴是因在平津大河之阴而得名,临平又是因临平津大河而得名。平阴在今孟津东北靠近黄河处,临平亭正当现在确定的光武帝原陵以北地点,可知目前所定原陵的位置是不错的。但是《帝王世纪》所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里数有错误,“十”字前当脱去“二”字。

但是,现定明帝显节陵在原陵以南十里,在今三十里铺村东南,章帝敬陵在显节陵以南约600米处,和帝慎陵又在敬陵以南450米处,是不可信的。依据《帝王世纪》,显节陵“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敬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三十九里”,慎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四十一里”。显节陵、敬陵和慎陵都在洛阳东南而不在西北。现在把汉魏故城西北三个汉陵定为明帝、章帝、和帝之陵,显然不合适。依据《帝王世纪》所载东汉诸陵位置来看,不外乎葬在洛阳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显节陵、敬陵、慎陵以及殇帝康陵、冲帝怀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都在洛阳东南地区,而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和灵帝文陵,都在洛阳西北地区。原陵、恭陵、宪陵都在洛阳西北十五里,文陵在洛阳西北二十里。前面所谈到的,所谓显节陵,高21米,直径125米;所谓敬陵,高19米,直径124米;所谓慎陵,高21米,直径120米。这三个南北向排列的大墓,虽然不是明帝、章帝、和帝之陵,但确是东汉皇帝陵墓,周围有着大小数百座东汉墓葬。依据《帝王世纪》来看,这三个大墓当是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和灵帝文陵。张载《七哀诗》讲到:“恭文遥相望,原陵郁QQ”(《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八引)。“原陵郁QQ”,是说原陵树木很茂盛,望过去郁郁葱葱。“恭文遥相望”,是说恭陵、文陵可以遥遥相望。可知恭陵、文陵和原陵都相邻近,确是都在一个陵墓地区。

目前汉魏故城以西的东汉陵墓区内,最值得重视的地面上的重要文物,就是在今白马寺西北象庄的一只石象。这只石象现在农民积肥池的旁边,四条腿的下半部已经陷入泥淖中。全身虽然没有精细的雕刻,但是造型精美,姿态生动,艺术水平远远超出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而且看得出这只石象还没有受到佛教艺术较深的影响。这该是东汉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当我们到那里实地考察时,村子里的农民和小孩都来围观,他们主动向我们介绍情况:石象原是一对,在这只石象以东50米处,原来还有一只花石雕刻成的石象,形象相同,好像体形略小,已经全部陷埋入泥淖之中,遭“灭顶之灾”。据说过去因为有人认为这对石象的时代不能很早,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样成对的石象只有皇帝陵园的神道两旁才可能出现,臣下的坟墓前是不准许陈列石象的。既然石象所在的地区,是东汉陵墓区,那么这对石象只能是东汉的制作。而且东汉陵园神道有石象还见于文献记载。《水经注·阴沟水》记载谯城南的曹嵩冢,讲到冢前“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所说“光武隧道”,是指光武帝原陵前的“神道”,古时“神道”或称“隧道”。所说“所表象马”,是指原陵前“神道”两旁陈列的石象、石马。郦道元在记述曹嵩冢前成对的石马时,以光武帝原陵神道两旁的石象、石马作比较,认为曹嵩冢前石马粗拙,比不上“光武隧道所表象马”的精美,说明原陵神道两旁的石象、石马是著名的东汉石刻艺术代表作。现在象庄离开原陵较远,正当汉魏古城西北三大汉冢之南。东汉因为要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仪式,陵园已从坐西向东改为坐北向南,象庄正当东汉陵园南向的“神道”门口,这对石象正是“神道”门口的主要石刻,有可能是东汉晚期恭陵、宪陵、文陵“神道”上的东西。陵园神道上陈列石兽,是从东汉开始的,因此这对石象还是神道上石兽的“鼻祖”呢!无疑这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宝,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能再让它沦陷在积肥池旁边的泥淖中了。另一只已经遭“灭顶之灾”的石象,也该很好地发掘出来,一起妥善加以保管。(www.daowen.com)

(原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由杨宽、刘根良、太田有子、高木智见合署,今略作补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