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陵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的贺兰山东麓,北起泉齐沟,南迄银(川)巴(彦浩特)公路,长约二十里,坐落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按陵区地形,分为三区,南区有二陵,中区有四陵,北区有三陵。帝陵多在近山地势较高的西侧,陪葬墓大部分布在地势较低的东侧。陵区北部偏东,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建筑遗址,当是管理的官吏和侍奉的人员居住之处。因陵前的碑刻大多被毁,史籍上对九个帝陵没有方位记载,目前很难分清每个陵的墓主。只有泉齐沟东南的2号陵,因有残碑额,可以确定为仁宗李仁寿的寿陵。其中8号墓发掘后,曾发表过发掘简报(见《文物》1978年第8期)。
西夏陵园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这和唐宋陵园的格局是一致的。整个陵园有内外神墙,作长方形。陵园坐北向南,南端左右两侧有东西相对的门阙,台基方形,建有阙楼。双阙以北有东西对称的碑亭,有的台基方形,有五级台阶,台面圆形,估计此台面上原来应有圆形建筑;有的台基则作圆形。内城四面辟门或建阙楼,南神门南(偏西)建有献殿,基址作东西向的长方形,亦有作方形或圆形的。这样布局基本上也和唐宋陵园相同。但是其规模较小,安排比较紧凑。在碑亭以北、内神墙的南门两侧,筑有月城,正中有一条南北向的御道,两侧陈列有文官武臣的石像。这比唐宋陵园神道两侧陈列一长条石刻群,就紧凑得多。它之所以采用紧缩的布局,可能与西夏朝的经济力量较小有关。和唐宋陵园不同的是,墓室和灵台都造在内神墙内的西北角。从8号陵的发掘结果来看,灵台在墓室之后约10多米处,不具有墓穴的封土作用。灵台都作八角形,以13号陵为例,灵台有五层台阶,残高约20米,每层堆积有残瓦片,说明原来建筑是出檐的五层楼阁式的。我们把它和北宋诸陵作比较,可以推定这种楼阁式的建筑,相当于北宋陵园中的下宫,因为北宋陵园的下宫也建筑在陵墓的后面,与上宫(即献殿)建筑在陵墓前是不同的;它属于寝宫性质,是供墓主灵魂生活起居之用的。它和塔的建筑不同,用途也不一样。很明显,西夏陵园的布局和建筑,主要受唐宋陵园的影响,而这种八角形的楼阁式建筑,则可能和党项民族原来的礼俗有关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