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必须指出,从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为坟墓和陵墓的建筑规定一整套制度,无非是为了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从而巩固其统治。
1964年北京市西郊石景山发现东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和墓表(石柱)。墓表之一有题刻为“乌还哺母”,铭文七行,外有画框,每行二十字左右,第七行二十七字,末两句八字刻在画框之下。标题四字刻在铭文第四、五行之间。现按原文行款,诠释如下:
(1)维乌微乌,尚怀反报。回(何)兄(况)于人,号治四灵,君臣父子,
(2)顺孙弟(悌)弟。二亲薨没,孤悲恻怛,呜号正(整)月,旦夕
(3)思慕L(?)心,长(怅)网(惘)五内。力求天命,年寿非永,百身莫(赎)(“赎”字模糊,据文意补)。
(4)欲厚显相,尚无余日。呜呼,匪(非)爱力财,迫于(按此下空二字)
(5)制度,盖欲章(彰)明孔子M(葬)母四尺之裔(懿)行上德。比
(6)承前圣岁少,以(已)降昭皆(楷),永为德N(检),人且记入〔于礼〕(“于礼”两字模糊,据文意补)。秦(www.daowen.com)
(7)仙爰敢宣情,征之斯石,示有表仪,孝弟(悌)之志,通于神明。子孙奉祠,欣肃慎焉(按末两句八字刻在画框以下)。
以上诠释,根据郭沫若《乌还哺母石刻的补充考释》(《文物》1965年第4期)。
这篇墓表上的刻文,尊重孝悌之道,崇尚朝廷制度,推尊“前圣”孔子,代表东汉时代统治阶级流行的思想。“制度”两字另行抬头,这是秦以来推重朝廷制度和皇帝诏令的格式。书佐是地方官署中的小吏,其地位尚在佐史、斗食吏、啬夫之下。郭沫若解释说:“秦君本是书佐,乃州郡小吏,论理不应有神道之类的排场,但秦君之子似居显职,故准父以子贵之例,已破格厚葬,但也不敢过分违制。”陈直又解释说:“秦君任幽州书佐,在当时立双石阙已为僭越,故对于筑坟,不能不遵守‘土四尺’,因此在石柱文中,表明并非爱惜财力,实迫于制度之不得已也。”(见陈直《关于幽州书佐秦君石柱题字的补充意见》,载《文物》1965年第4期)根据刻文内容来看,所说“迫于制度”,具体是指“盖欲章(彰)明孔子葬母四尺之裔(懿)行上德”。秦君之子秦仙所以不敢违背坟墓高度的定制,表面上说是为了推重孔子的德行,实质上当是不敢触犯朝廷法律,因为汉代对坟墓高度的等级规定,《汉律》上有明文。现存《汉律》的佚文,只讲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没有留下小吏坟高多少的记载,我们从这个石柱刻文可知是高四尺了。《盐铁论·散不足篇》记贤良说:“古者不封不树,……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半仞正是四尺,这样把四尺作为坟丘的最低高度,当有所依据。
东汉纬书有坟墓高度的等级规定:“天子坟高三仞,诸侯半之,卿大夫八尺,士四尺,庶人无坟。”(见《白虎通·崩薨篇》引《含文嘉》、《周礼·春官·冢人》贾公彦疏引《春秋纬》、《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七引《礼统》)这里把士和庶人区别开来,规定士坟高四尺,庶人无坟,与《盐铁论》所说“庶人之坟半仞”之说不同。这里说天子坟高三仞,以八尺为仞,三仞只有二丈四尺;又说诸侯半之,只有一丈二尺;卿大夫只八尺。这种坟丘高度显然比汉代定制要低得多。汉代定制列侯坟高四丈,诸侯王墓当在五到八丈之间,天子陵墓在十二丈左右。纬书所说的高度只有汉制的五分之一,很可能是根据战国的礼制而加上了理想化的成分。
东汉纬书还说古代墓地种树的种类有等级区别。《含文嘉》说:天子坟“树以松”,诸侯坟“树以柏”,大夫坟“树以栾”,士坟“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春秋纬》与《含文嘉》大体相同,只是“栾”误作“药草”。《礼统》所说“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和前二书相同,但是说“卿大夫树杨,士树榆”,又有不同。这些规定也和汉制不合。汉代文献上没有墓地树的种类的等级区别,柏是墓地普遍种植的一种树。《三辅旧事》说:“汉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种柏树。”又说:“汉诸陵皆属太常,其人盗柏者弃市。”(张澍辑本)《汉书·五行志中》又说:“成帝建始四年九月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可知当时皇帝陵园和民间冢墓都以种柏树为主。纬书所说墓地树木种类的等级规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并未真正实行。战国时代只有墓地种树多少的等级制,如《商君书·境内》说:“其墓树,级一树。”《周礼·春官·冢人》也说:“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都没有树木种类的等级规定。
古代坟墓的等级规定是不断在扩大的。战国时只有坟墓高低和种树多少的等级规定。到汉代,除了高低的等级规定之外,开始有墓的形制和墓地建筑的等级规定,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到南朝,陵前神道上的石刻,皇帝陵用石麒麟,王侯陵用石辟邪,说明所用石刻开始有等级区别。到唐代以后,坟墓的高低和形制、墓地建筑、墓前石碑和石刻、墓地的大小,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了。这是封建王朝重视丧葬之礼,把墓葬的等级制用作巩固封建统治手段的一种表现。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运用规定的礼制作为维护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重要手段。《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又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历来封建统治者把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特别重视丧葬之礼,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巨大的陵墓和广大的陵园,从陵园中设“寝”扩展到建设献殿或享殿,陵园前开设的神道及其两旁石刻的规模也越来越延伸,定期举行的上陵朝拜祭祀仪式规模也越来越大,无非是为了推崇皇权,显示封建皇帝的赫赫“威仪”,用作团结封建统治集团和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