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代祠堂前的阙建筑优化标

汉代祠堂前的阙建筑优化标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宫室大门之前都有一对称为“阙”的建筑,也叫“观”,又称“象魏”。到秦汉时代,阙还是被用作统治者居住宫室前的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汉代宫殿和坟墓前的木结构的阙,早已损毁;现存的,只有模仿木结构的石阙,有二十多处,在今四川、河南、山东等地。每个阙的主要高大部分,后人称为正阙。正阙的外侧,有的接连有较为低矮的阙,称为子阙或副阙。霍光妻子在霍光墓地所造的“三出阙”,是奢侈超越定制的行为。

汉代祠堂前的阙建筑优化标

古代宫室大门之前都有一对称为“阙”的建筑,也叫“观”,又称“象魏”。《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周礼》这条记载是有根据的。管仲曾说:昭王、穆王“设象以为民纪”(《国语·齐语》,韦昭注:“设象谓设教象之法于象魏也”)。“象魏”即“象巍”,《广雅·释宫》:“象巍,阙也。”“巍”是形容这种建筑的高,“象巍”是因“县治象之法”而得名。这就是官府门前张贴布告和法令之处。《左传·哀公三年》记载鲁国的公宫火灾,季桓子来到,“御公(哀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杜预注:“象魏,门阙。《周礼》正月县教令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视之,故谓其书为《象魏》。”当时季桓子怕火烧到象魏,下令把悬挂在象魏上的《象魏》藏起来,免得丢失“旧章”。这种“旧章”就因为长久挂在象魏而被称为《象魏》。

“阙”又可以称作“观”。《春秋·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杜预注:“两观,阙也。”《尔雅·释宫》也说:“观谓之阙。”《说文》又说:“阙,门观也。”《释名·释宫室》又把“阙”和“观”区别开来,解释说:“阙,阙也。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观”和“阙”,同样是可以登高望远的高层建筑,其区别就在于建筑的地点不同,作用也不同。观一般造在庭院以内,成为登高观望游览之所。“阙”就是“门观”,建筑于宫殿的大门之前,既用来标明这座宫殿主人的身份地位,又可以悬挂法令用来警戒臣下,更可以登高守望而作为警戒之用。晋崔豹《古今注》说:“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崔氏的分析,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所说“阙”的得名,是为了使人臣到此想到所缺多少,只是一种引申之义。古时兵刑不分,宫殿门前的阙,既是宫廷警卫人员守望之所,又是悬挂法令、颁布刑法之处,更是使臣下到此就感到君上的威严而有所戒惧的地方。

“阙”在当时确实起着“标表宫门”的重要作用,代表着宫殿主人的身份等级。当春秋晚期,鲁昭公想要逐杀专权的季孙氏时,曾和子家驹有一段对话:

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昭公不从其言,终弑而败焉。(《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公羊传》何休注说:“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所谓“台门”,就是一种原始的阙。《礼记·礼器》说:“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又说:“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家”是指卿大夫的“家”。孔颖达《正义》说:“两边筑?为基,基上起屋,曰台门。”这是由于建筑技术水平的限制,原始的高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礼记·郊特牲》说:“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正义》也说:“两边起土为台,台上架屋,曰台门。”子家驹把“设两观”作为季孙氏僭礼的首要的事,《郊特牲》又把“台门而旅树”作为大夫僭礼的首要的事。可知古代确实以阙作为宫殿主人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

秦汉时代,阙还是被用作统治者居住宫室前的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水经注·谷水》引《白虎通》说:“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营造法式·总释》所引同)秦始皇造阿房宫,“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汉高祖时,萧何“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汉书·高祖本纪》八年)。汉武帝时,建筑建章宫,东有凤阙,或称别风阙、折风阙,北有圆阙,都高二十五丈,又有?阙在圆阙内二百步(《三辅黄图》)。(www.daowen.com)

先秦曾以阙的多少区别天子和诸侯的等级,汉代则以阙的结构作为区别等级的标志。当时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汉代宫殿和坟墓前的木结构的阙,早已损毁;现存的,只有模仿木结构的石阙,有二十多处,在今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其中以保存在四川的最多。石阙一般高4到6米,都用石块雕琢成木结构的外形,垒砌而成。并雕刻有各种画像。有的双阙全都保存,有的残存左阙或右阙。每个阙的主要高大部分,后人称为正阙。阙身下面有基座,上面有单檐或重檐的屋顶。正阙的外侧,有的接连有较为低矮的阙,称为子阙或副阙。凡是只有正阙而没有子阙的,称为单阙;由一正阙和一子阙组成的,称为“二出阙”;由一正阙和二子阙组成的称为“三出阙”。从现存的石阙来看,一般官僚用一对单阙,如皇圣卿阙,阙身四面都有浮雕花纹,可知此阙原来就没有子阙,是个单阙。太守以上二千石俸禄的大官用一对“二出阙”,如益州太守高颐阙。霍光妻子在霍光墓地所造的“三出阙”,是奢侈超越定制的行为。《汉书·霍光传》载:“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徐福)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徐福把霍氏在茂陵墓地上的“奢侈”行为,称为“侮上”、“逆道”。可知这种“三出阙”的形制原为皇帝所专用。这种制度直到南北朝隋唐还沿用。

现存完整的墓前石阙,以在今山东省平邑县的皇圣卿阙最早(建于公元86年),在今四川省雅安县的高颐阙最迟(209年)。这些石阙上的题刻,有的说明是墓阙,如在今四川梓潼的李业阙,上刻隶书“汉御史李公之阙”;有的自称是“大门”,如在皇圣卿阙的西阙上有题刻两行:“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之大门,卿以元和三年(下有缺字)”。多数的阙上题刻都称作“神道”,用作墓前神道的标志,如在今四川绵阳的平阳府君阙题刻作“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在今四川渠县的冯焕阙题刻作“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从这些题刻来看,建有双阙的墓,既有中央政府官僚,又有刺史、都尉、太守、县令或县长。

墓阙上还有题刻墓主行事的,如《金石录》卷十四记载的汉郯令景君阙铭。又有记载作阙年月日、作阙者姓名、石工名及其造价的,如在今山东嘉祥武宅山的武氏阙,西阙刻铭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最后说:“使石工孟季、季弟卯造此阙,直(值)钱十五万,孙宗作师子,直四万。”可知当时已有专门建造这些石建筑和雕刻石刻的石工。

这些石阙都是模拟木结构的高楼式样。现在以保存完好的高颐阙的西阙为例加以说明。高颐西阙,从阙身到屋檐,用五层石块垒砌,逐渐向外挑出,使得屋檐舒展。从下而上的第一层石块,雕成几个大栌斗,上面承托着三层纵横相叠置的枋子,可以承受相当大的荷重,如果是木结构,应当铺设有第二层的楼板面;第二层石块又雕刻成一周斗拱承托着一周的枋子;第三层是一层薄石块,周边雕刻有几何形图案,应是模拟木结构的栏板窗台之类;第四层石块上大下小,四边向外倾斜,又是一层向外挑出部分,当是阙上小楼的墙面;第五层又是一层薄石块,四面雕成纵横相交的枋子,成为承托屋面结构的主要部分。

魏晋南北朝陵墓很少用阙。唐代陵园南门前设有三重土阙。1963年调查乾陵遗址,发现其南门土阙下残存石基为“三出阙”式。唐代有特殊恩典的嫡系皇族,如陪葬昭陵的长乐公主墓和城阳公主墓,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都在围墙的南门有土阙一对。同时懿德太子墓道壁画上的阙也是三出阙。因为这是“号墓为陵”的。说明唐代陵墓沿袭汉制用三出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