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汉墓前石祠及寝建筑的分析介绍

东汉墓前石祠及寝建筑的分析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胡著墓地上的石堂也该是“寝”的性质。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王子雅墓地上这样一对雕刻妙绝的石楼,每楼费钱五百万之多,显然属于“寝”的性质。《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所载拓本第三十四幅东室中壁上横额,有一组祠堂建筑的画像。同时在门前庭院的中央设有案,两侧安放有祭祀用的酒壶和饮食器皿。

东汉时期,由于豪强大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儒家讲究的孝道和厚葬之风更加流行,达官贵人在墓前建筑祠堂就更加扩大,更加奢侈,用石材建筑石祠或石庙就成为一时风尚。许多木建筑的汉代豪华的祠堂没法保存到现在,而东汉的石祠还有保存到今天的,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祠堂制度的重要宝贵资料。

水经注》上记载有当时遗存的许多东汉官僚墓前的石祠、石庙,我们选择其中重要的、描写比较具体的,列举如下:

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嘉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水经注·济水》)

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冢。……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拆散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水经注·济水》)

(绥水)东南流径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水经注·洧水》)

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庙堂皆以青石为阶陛。庙北有石堂。珍之玄孙桂阳太守!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石宇倾颓,而梁字无毁。……隆山南有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按隧道即神道)。……世人因谓之石虎山。(《水经注·比水》)

彭水径其西北汉安邑长尹俭墓东,冢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二狮子相对,南有石碣两枚,石柱西南有二石羊,中平四年立。(《水经注·蟨水》)

上述弘农太守张伯雅墓,位于河南密县城西约6公里的绥水南岸的打虎亭西。东西并列有两座大墓,间距30米,已于1960年2月到1961年12月发掘,现在对外开放,可以参观。两座墓室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分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耳室、东耳室和北耳室。

墓室的墙壁和券顶,全用石材和大砖混合砌筑成的。石门用整块石材雕琢而成,砌于券顶和墓壁的石材都依其墓室结构部位的不同,分别凿成各种形式。西墓所用石材都有线刻画像,东墓则为壁画。在西墓的南面,残存有大青石块筑成的石垣基础一至三层,向南约100米处的地下还埋有一对石头建筑物的基础。这与《水经注》所说“茔域四周,垒石为垣”以及墓前有石阙、石碑之说相合。从《水经注》所述这墓的布局,使我们了解当时以祠堂为中心的“茔制”。茔域四周建有石垣,冢前有石庙,庙前陈列有石碑、石人、石柱、石兽等石刻,又引绥水南入茔域,筑成池沼,池沼之南又建石楼;在石垣的大门前,还树立有双石阙,阙前又有成对的石兽。从李刚墓地的布局来看,祠堂前也有石阙。从尹俭墓地布局来看,石庙也有两石阙,阙南有狮子相对,再南又有石碣、石柱、石羊。说明当时以祠堂为中心的墓地,门前都陈设有阙和石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地上建筑,有的不止一所石祠或石庙,鲁峻墓地上既有石祠,又有石庙;胡著墓地上既有石祠、石庙,又有石堂;张伯雅墓地上既有石庙,又有石楼和池沼。张伯雅墓地上的石楼靠近池沼,分明是“寝”的性质。胡著墓地上的石堂也该是“寝”的性质。鲁峻墓地上的石祠和石庙,其中一所也该是“寝”的性质,郦道元记述没有分辨清楚。从这里存在八尺长的精致石床来看,其中一所是“寝”的性质是无疑的。崔萛《政论》讲到当时“送终之家,亦大无法度,……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说明东汉时期还沿用古代礼制,不但皇帝的陵园设“寝”,官僚的墓地也多设有“寝”。

《水经注·縮水》记载有王子雅墓旁的一对石楼:(www.daowen.com)

又径西鄂县南,……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峙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余,石质青绿,光可以鉴。其上栾栌承縅,雕檐四注,穷巧绮刻,妙绝人工。题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阳西鄂人,有三女无男而家累千金。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兄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冥冥绝后,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

王子雅墓地上这样一对雕刻妙绝的石楼,每楼费钱五百万之多,显然属于“寝”的性质。据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关的题刻,一双石阙值钱十五万,一对石狮值钱四万,而这一对石楼费钱多到一千万,该是由于规模巨大、石材精美、雕刻很费工的缘故。

《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所载拓本第三十四幅东室中壁上横额,有一组祠堂建筑的画像。整个祠堂是东向的,大门以东有南北对立的双阙,北阙前停有一辆马车,一御者正拉着一匹马的缰绳准备停下;南阙前树立有一根华表,靠近柱顶横贯有短木,柱上拴有两匹马。在双阙以内,祠堂建筑以前,南侧有架座,悬挂有大鼓,当是举行祭祀仪式时击鼓用作开始信号的;北侧较远地方,即祠堂东北角,有大架,挂着已经宰割的大小肉类食物,大架之前放置有祭祀用的器皿,在大架和器皿的西侧有两人正坐着从事庖厨的操作,这里当是庖厨的所在。祠堂大门之前,正中有一人持盾守卫。祠堂院落共分三进,第一进和第二进房屋,都在中间设有双扇的大门,每扇门上设有铺首。在三进院落中,前后有两个庭院,前个庭院中央偏北处有一水井,井上木架装有汲水用的辘轳(滑车)和绳索,当是供给祠堂东北角的庖厨之用。第二进和第三进房屋前面中间都设有台阶。以前后三进房屋作比较,第二进房屋的深度较浅,第三进房屋的深度较深,而且第三进房屋前面大门没有可启闭的门扇,而在正中设有一根大柱,上有大斗拱支撑前檐,正和山东历城孝堂山东汉石祠的结构有相同之处,可以肯定这是祠堂中安置神坐而受人朝拜祭祀的所在。正因为这第三进房屋供众人朝拜祭祀之用,没有设置可启闭的门扇而门户洞开。同时在门前庭院的中央设有案,两侧安放有祭祀用的酒壶和饮食器皿。在整座祠堂的北面墙垣的两端有两座小角楼,在西面墙垣背后的北部有小间屋舍,只北面有墙,当是管理者守望之用。

从这幅祠堂画像,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到当时祠堂的布局,这种布局正和我们前面分析的《水经注》记载相合。祠堂门前边侧所以必须陈列有挂乐器架座,因为举行上冢祭祀仪式必须以钟磬声或鼓声作为开始的信号。东汉陵寝在扩建寝殿同时,要建设钟B,是同样的原因。

现存的东汉墓前的石祠建筑,有山东省历城县孝堂山郭巨祠(公元一世纪)、济宁县两城山刘安石祠(?—113 年)、嘉祥县武氏祠(145—167年)等。还有汶上县天凤三年(公元16年)路公食堂,济宁县永建五年(130年)永建食堂,鱼台县永元八年(公元96年)永元食堂、建康元年(144年)文叔阳食堂等,所谓“食堂”即是祠堂。例如王莽改称孝元王皇后为新室文母,把孝元庙故殿改为“文母C食堂”(《汉书·元后传》)。其中保存完整的只有孝堂山孝子祠。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仅三十多米。石祠位于半山,南向,平面为横向长方形,室内东西宽3.805米,南北深2.08米,宽深约为五与三之比。东、西、北三面是石板墙壁。东西山墙上端作三角形大石,北墙为长方形石块。石壁上布满画像,以光滑的平面上阴刻的为主。又有东汉、北魏、北齐和唐、宋人的题刻,其中最早参观题记是顺帝永建四年。石祠前檐正中有一根大的八角形石柱。前檐两端有小八角形石柱,是唐宋时为了支撑而加添的,柱上有唐、宋的题刻。屋顶为两面斜坡的石板,雕刻出脊背、瓦垅、沟头、连檐等木结构的形状,覆盖在三面石板墙和南面的八角柱上。为了解决屋顶重量的荷载,在南面正中八角柱和北墙之间,安置有一副三角形石梁;在前檐和三角形石梁直角相交处,安置有石制挑檐枋一条,搁在八角柱和两端竖石条上,以承托挑出的前檐。这样石建筑模仿木结构的形式,和前引《水经注》所载王子雅墓的石楼相同,也和现存的许多东汉石阙相同。

在孝堂山石祠的室内,北半部横列着东西向的低矮石坛一座,东西宽度正好通间布满,南北深度约1米。这是一座祭坛,用来安置神坐等设备,以便举行祭礼用的。解放前这座祭坛,为后加的神坐所压盖,解放后才清理出来,观其形制和雕饰,应为原物。以上根据罗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载《文物》1961年第4、5期。

我们可以从这所孝堂山石祠的结构,推想到东汉一般祠堂建筑的大体情况,甚至可以由此推想到东汉皇帝陵寝中寝殿的大体情况。十分清楚,这种墓前建筑石祠的风俗,直接影响到东汉陵寝的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除光武帝原陵建有寝殿而没有建石殿以外,后来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安帝恭陵和顺帝宪陵,都用石殿来代替寝殿,只有殇帝、冲帝、质帝的陵园,由于他们夭折,规模造得较小,只造寝殿而没有造石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