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①,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②,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③,絮沾泥④,凌波寸不移⑤。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作者简介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南宋文人。
注释
①不多时:过了没多久。
②番腾:即翻腾。此处指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③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④絮沾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粘住而无法飞扬。⑤凌波:指水仙,这里指女子步履。寸:寸步。
译文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渐渐褪去了原有的绚丽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天却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飘落在泥中,被粘住而无法飞扬,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随之渐渐远去了。
写作技巧秒梳理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与略写的结合。“点”是对事物的详写,“面”是对多个事物的略写。“点”也可是对个别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是对全场情景的总的概括描写。
点面结合,是写作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法,常用在描写某一事物时,同时进行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突出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体现了客观世界中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在“面”的整体中写“点”,在“点”的基础上写“面”,使得点面更好地结合,这样可以较为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使之更加鲜明突出。(www.daowen.com)
在马子严的这一首词中,描写了暮春的景色。“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一句是写清明寒食之时,鲜花凋败时暮春的总体景色。下一句,人们闹苏堤总写了游苏堤的人,此两处为“面”;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飘落在泥中,被粘住而无法飞扬。这些都是暮春中的细节描写。女子驻足不前,人们陆续叫船归家,这也是细节描写。此两处为“点”。作者通过点面结合,描写出了苏堤的暮春景色,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写作技巧小练笔——小剧场
亲爱的同学们,回想一下,你们最爱吃妈妈做的什么饭菜呢?或者是奶奶、姥姥做的都可以。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为之写一段文字吧,注意要运用到点面结合的手法哦。
写作技巧小练笔——小剧场
三代人的冷面
烈日炎炎,如果能吃上一碗冰镇的冷面,那可真是太爽了。路边小摊、店铺,以及个人家都能看到冷面的身影。冷面的制作成本不高,美味又消暑,便成了大众所喜爱的美食。
奶奶是朝鲜族人,生在吉林延边。据奶奶说,她从小就会做延边冷面,而且是最正宗的那种。奶奶喜欢一边做冷面,一边给我讲制作的方法。
首先,将牛肉切大块浸凉水洗净,放进凉水锅里以旺火煮开后,撇去表面漂浮的血沫,然后放入酱油和精盐,改微火炖之。另将葱、胡萝卜装一特制小布袋里放入锅中。待牛肉完全炖熟时,捞出,等到晾凉时,切成小薄片。
再将荞面、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倒在和面盆里,用开水烫成稍硬的面,加适量碱,揉好。叠成圆条,放入特制的挤筒内,快速压制成面条,随即放进开水锅里煮。面条熟后再放入凉水中过凉,之后装碗上桌。
面条上放辣白菜等时令蔬菜以及四五片熟牛肉,浇上蒜辣酱(用蒜泥、干辣椒面、水搅成糊状的酱),再放入水果片、鸡蛋丝,最后浇上牛肉汤,撒上熟芝麻,淋上香油就可以了。
奶奶做的冷面很烦琐,但奶奶是很认真地在做这道食物。奶奶说,每一道食物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是的,冷面的制作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奶奶做的冷面实在美味,要比母亲做得好上很多。
奶奶逝去后,母亲开始尝试着做冷面。母亲性子急,把很多工序都给省掉了。母亲的制作方式简单:从市场上买回来现成的制作冷面的面条。牛肉自然也省去了,鸡蛋丝、柿子片、辣白菜这些食材自然还是要准备的。面条煮好后,放进碗里晾凉,再将这些食材一股脑地装进碗里,倒入酱油,淋几滴香油和辣椒油。母亲的冷面就制作完成了。
后来,我长大成了家,离母亲住的地方就远了。偶尔心血来潮,想吃冷面,就去市场上买现成的面条和冷面汤包。回家把冷面煮好,倒入汤包,我的冷面就制作完成了。或者,不愿动的时候,直接叫一份外卖,外卖小哥很快就将一碗做好的冷面送到了家门口。
今年夏天中旬,母亲做了冷面给我送来,我猛然间发现,那是一碗正宗的延边冷面。我吃着冷面,想起了三代人之间的往事……
写作参考示例点拨
本文以冷面为线索,缓缓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三代人的冷面。本文详写了奶奶那辈人制作的冷面,此处为“点”,略写了“我”和母亲制作的冷面,此处为“面”。作者通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将三代人的生活节奏以及对亲人的爱,十分鲜明生动地凸显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