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风帆技术的起源及优化

古代中国风帆技术的起源及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否据此认为,古人对赤壁之战中的那一抹帆影的印象,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篡改?而中国帆船的出现、推广比这晚得多,应是受外来帆船的启发而模仿、借鉴的产物。以下史料都曾被解读成两汉三国时期中国不但有帆船,而且有性能优异的风帆大海船的证据。这部专门记述新异事物的著作,描述的显然是“夷狄”而非中国的风帆技术与大海船。

古代中国风帆技术的起源及优化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的“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汎汎然也”,是对风帆功能的最早记载,意思是:帆是用来泛舟的,顺着风势张挂布幔叫作“帆”,让船走得快。这有“帆”的船指的是汉朝的船还是外来商船,暂时还不知道。我们可以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帆,但仍可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有趣的是,对208年赤壁之战的三种记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其一,《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

其二,《三国志·吴书》:“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

其三,《艺文类聚》注引王粲《英雄记》中每艘“轻船走舸”有“五十人移棹”。

对同一事件的三种描述,从明确划桨到说明不详,再到明确有帆,文字记载的年代恰好一个比一个晚,这难道只是巧合?能否据此认为,古人对赤壁之战中的那一抹帆影的印象,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篡改?

那么确切的中国帆船记载始于何时?张揖在227—233年写的《埤苍》一书中已有“樯,帆柱也”的记载;1996年湖南长沙出土的三国吴嘉禾二年(233年)走马楼舟船属具简”提及“大樯一枚长七丈”,可认为当年已经出现了风帆,且用于湘江流域的内河运输。还有文字记载,253—254年风帆已用于军事运输。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帆船

综上所述,帆船在中国出现于东汉中期至三国初,最可能为东汉末年,但3世纪初仍不常见。从南越灭亡到三国时期,所有提到帆船的记载,要么直接说明不是汉船,要么至少不能推测为汉船。既然最晚到西汉中期已有奢侈品从海外流入中国,却没有中国船承运的迹象,史籍中又多次出现对“外徼”或“外域”船的赞叹描写,那么,自然可以推测出:公元前1—公元3世纪的400年间,外来大型帆船主导着东西方海上奢侈品贸易,当时的中国人见过这种船并意识到了它们的优越性。而中国帆船的出现、推广比这晚得多,应是受外来帆船的启发而模仿、借鉴的产物。(www.daowen.com)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提梁上的船纹

帆船上挂风帆的杆叫桅杆。桅也叫“椳”或“樯”,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没有任何文献表明这三个字与帆有关。

上文提到的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提到:“其前立柱曰椳。椳,巍也,巍巍高貌也。”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更有意思:桅是“黄木可染者”,椳是“门枢”,都和帆不沾边。因此,字的意思是随时代演变的,不能贸然认定“帆”一开始就指那种风力推进装置。

以下史料都曾被解读成两汉三国时期中国不但有帆船,而且有性能优异的风帆大海船的证据。但这些“证据”无不透出浓郁的“异国风情”。

法国罗浮宫收藏的阿提卡托盘上绘有帆船

最常见的记载出自三国时吴国人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原书已散失):“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徼就是边境,外徼人即古人所谓的“蛮夷”。又有:“外域人名舡曰舡,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这部专门记述新异事物的著作,描述的显然是“夷狄”而非中国的风帆技术与大海船。

最匪夷所思的是对《汉书·地理志》一段文字的误解。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武帝平南越后“海上丝路盛况,有人即由“船行若干月/若干日,有某某国”之语推断出汉代的船能远达印度洋。但其实这些表述只是在描述距离,并无“汉船”行了若干月、抵达某处之意。后面“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说得更明确:西汉时期是异国商船在主导中外海上交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