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色家书:见证伟人与亲情的宝贵情感

红色家书:见证伟人与亲情的宝贵情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诗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真挚情感,“家书抵万金”更成为流传千古之名言。这些著名家书成为我们了解家书主人情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他们都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他们是用鲜血、用生命写出了这一封封红色家书,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书”。阅读这些红色家书,仿佛经历了一次革命的洗礼。《红色家书》中,有丈夫留给妻子的遗书。《红色家书》中,有父母亲留给儿女的信件。

红色基因 红色力量

唐代玄宗末年,安禄山、史思明联合发动背叛唐朝战争,史称“安史之乱”,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也不幸被叛军俘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在长安,诗人杜甫目睹山河凋敝,不免思家情切,于是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真挚情感,“家书抵万金”更成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所谓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一般指家人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来往信件,又称家信、家言、家讯、竹报、家报、寓函等。家书的历史十分悠久,人类早期的口信、击鼓通信、烽火通信等,应该就是家书的早期形态。同时,因为书写材料的不同,家书形态多样,包括泥版、简牍、绢帛、布质、羊皮纸、纸质等各种介质。

中国历史上著名家书比比皆是,如刘邦《手敕太子文》、刘向《诫子歆书》、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诫子书》、曹操《诫子植书》、欧阳修《与十二侄》、司马光《与侄书》、黄庭坚《与四弟书》等。清代,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严复等名人的家书,流传一时。至近当代,梁启超、林觉民、傅雷沈从文等人的家书,影响更为巨大,传播更为广泛。这些著名家书成为我们了解家书主人情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家”是所有人对生活的最终幻想和归属,而家书是带着写信人体温的文字,恰好承担了家人之间维系家庭、呵护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纸短情长,见字如晤,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句句真情、字字心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家庭伦理规范、人际交往道德等,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是传统文化不能割舍的血脉渊源。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活方式多姿多彩、联络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传统家书渐行渐远,然而,家书书写寄送的仪式感、字句之间的真情流露、家书背后寄寓的亲情、道德、文学、文化、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却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在中国家书文化的百花园中,红色家书引人注目。所谓红色家书,特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家人、亲人们之间来往的信件,其中饱含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亲情和谐等或热烈、或质朴的情感,令人动容;同时,这些家书通篇闪烁着追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催人奋进。

鲜红的封面,鲜红的热血;红色的历史,红色的豪情。案头这本《红色家书》收录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近百余封家书,其中包括平常家信、狱中信函、遗书等。展开《红色家书》,一串串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跃入眼帘:何叔衡向警予、恽代英、刘伯坚、高君宇、石评梅、陈潭秋、王若飞、张太雷、俞秀松、赵一曼、左权、彭雪枫、石涧湘、江竹筠……

他们是这些红色家书的写信人,他们当中,有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驱,有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驰骋沙场的高级将领,有在硝烟战场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有在敌后或者隐蔽战线“暗战”的幕后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事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不懈努力,不畏牺牲。他们都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他们是用鲜血、用生命写出了这一封封红色家书,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书”。

打开《红色家书》,一封普通家书,其背后就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家书中,烈士们面对危难却矢志不移,面对生死离别仍淡定从容,其言其行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令人动容。阅读这些红色家书,仿佛经历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红色家书》中,有写给父母的遗书。临终遗言里,忠孝不能两全的铁骨柔情,字字泣血,分明可见,同时革命意志仍坚如磐石,毫不动摇。如“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见冷少农给母亲的信),“男要真正做人去了”“我将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见俞秀松给父母亲的信),“人类解放不成,何以家为”(见李临光给母亲的信),“勿怪儿之不肖”(见沈尔七给母亲的信),“岂能背弃真理出卖人格以苟全身家性命”(见何功伟给父亲的遗书),“我过不惯这样不生不死的生活”(见韩子重给父亲的信),“命运不允许我侍奉左右了”(见王传馥给父母亲的信),“总是梦着你们,念着你们”(见张露萍给父母亲的信),“儿去也,莫牵连”(见王孝锡给父母亲的遗书),“如儿者真不过沧海之一粟耳”(见郑复他狱中给父亲的信),“春天一定就会来到人间了”(见陈振先狱中给母亲与弟妹们的遗书)……

《红色家书》中,有丈夫留给妻子的遗书。无情未必真豪杰,革命伴侣不能白头偕老,却面临生死离别,这是常人很难很难面对的巨大悲痛。除了不舍、悲恸之情,这些家书中更多的是互相宽慰、牵挂、体贴、勉励。如“我最后一刹那的呼吸,是念着你的名字”(见刘愿庵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死后勿为我过悲”(见李硕勋给妻子的遗书),“夫妻能偕老的有几呢”(见黄竞西狱中给楚云妻的信),“是为时代而牺牲”(见吉鸿昌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革命党员先要革自己的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见陈毅安给妻子的信)、“人世上多的是革命的伴侣”(见杜永瘦就义前给妻子的信),“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是公众的”(见沈志昂给妻子的信),“过十八年再会”(见石涧湘给妻子的遗书),“但愿你勿过悲痛”(见王孝和狱中给妻子的信),“要有牺牲的精神才能打垮和消灭敌人”(见查茂德给妻子的信)……(www.daowen.com)

《红色家书》中,有父母亲留给儿女的信件。可怜天下父母心,读着这些烈士的家书,他们的舐犊之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父爱母爱。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万般不舍,有着人间最深沉的爱,令人动容。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期望、是激励,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如“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见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见杨杰给儿子的信),“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见冷少农给儿子的信),“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见赵云霄给女儿的遗书)……

《红色家书》中,有写给家人、亲戚的信函。透过这些家书,先烈们的殷殷报国之心,力透纸背。如“我的血不会白流”(见钟志申给哥哥的遗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见刘伯坚狱中给兄嫂的信),“只要认清了前途,就是拼命也要去干”(见刘华给叔叔的信),“发奋作一改造社会之人”(见向警予给侄女的信),“要努力的学习革命工作的经验和理论”(见吴宪猷给弟弟的信),“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见史砚芬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见左权给叔父的信),“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我愿同你到海洋,到天空去漂流”(见邓发给堂弟的信),“偌大的华北已不允许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见文立征给弟弟的信),“谁说老百姓不能管国家大事”(见金方昌给哥哥的信)……

这些家书,都是烈士们写给自己亲人的珍贵文字,但因为身处动荡的战争年代,这些信件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无法投递,有的辗转多地才到达收信人手中,有的延误很长时间才送达,等等。如东北抗日英雄赵一曼给自己亲爱的儿子留下的遗书,就整整迟到了20余年才到达收信人手中。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此番分别,直至牺牲,赵一曼再也没见过她深爱的儿子。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负伤被俘。日军用尽了酷刑,但赵一曼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任何情报。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残酷杀害,年仅31岁。

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赵一曼给儿子(小名宁儿)写下了这封感天动地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遗书寥寥150多字,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更有舐犊情深不忍舍离的慈母大爱。

从被俘到牺牲,赵一曼一直没泄露真名,因而这封遗书的收件人无从知晓,它也就一直存放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直到20年后的1957年才被发现。

打开《红色家书》,我们读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忠孝不能全的铁骨柔情、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作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初心是什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初心。

打开《红色家书》,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志存高远、浩气长存的家国情怀,从中获得的不仅是感动、震撼,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铭记他们,不断从红色家书中,涵养自己的胸怀和境界,用砥砺奋斗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熊 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