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教材,传精神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赓续民族文化精神的地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既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气节和精神的篇目,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也有反映特殊时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手术台就是阵地》《金色的鱼钩》《军神》《长征·七律》;还有反映时代精神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桥》《青山处处埋忠骨》;描写革命战争年代故事的《冀中地道战》等。
这些红色经典文章,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递着民族精神,也在教我们如何去进行语言表达。如《桥》用感人的故事情节,充满张力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军神》通过细腻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现刘伯承内心的变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运用三件典型事例,生动地描写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报国的远大抱负。这些文章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着红色文化精神。
(二)学模范,承使命
不同时代,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很多先进典型、英雄人物,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功勋》中为了国家利益,在不同领域为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延年、申纪兰、于敏、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八位先进人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几十年扎根西藏,风餐露宿,为祖国寻找矿源,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青年地质学者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菊兴……同样,在六盘水也涌现出这样的时代先进人物,如立下“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誓言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助学几十个孩子,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蒋行远;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六枝特区第二小学教师刘华薇等。
(三)重研学,写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5]
有益的教育活动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为此,我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以“研学”为红色活动教育模式,开展了“节日教育”“实践教育”等红色育人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国旗下讲话、手抄报、课本剧、红色电影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重温历史,践行使命。如组织“观《功勋》·写感悟”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组成研学小组,通过线上线下查找资料,对自己喜欢的时代楷模开展研究性学习,了解先进事迹,谈感受,促交流,写真情。
由于六盘水有较多的红色教育资源,所以学校开展了系列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如参观贵州省三线博物馆、白杨坡烈士陵园,让学生寻访革命足迹、体验革命生活、接受红色教育。另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融媒体、“互联网+”的方式,多学科融合,创新红色研学方式。通过多地多校联谊活动,在网上开展了“庆百年党史,赓续红色基因”系列活动:分享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说长征故事、网上祭英烈等活动。通过资源共享,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闻,深化了情感,也写出了精彩作品。
三线研学,精神之旅——记我的三线博物馆研学之旅
小时候,常听爷爷意味深长地念叨着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而且满眼都是无限的思念。虽然每次我总不太明白,但“三线”这个词却悄无声息地留在了我心里。
今天,迎着炎炎烈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0个同学来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教育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六盘水市三线博物馆。开启了我的“三线”精神之旅。
博物馆大厅里有一个缩小版的梅花山实景体验隧道。
刚进洞口,两眼一抹黑,四壁还保留着原始的刀凿痕迹,隐约可见粗大的木桩紧紧地撑着整个凹凸不平的洞顶……不到20米的隧道却让我寸步难行。(www.daowen.com)
然而,历史资料清晰地记载着,隧道长度达3968米。无法想象,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先辈们是如何用钢钎、大锤、铁锹、锄头等工具,克服重重困难,征服了这座贵州海拔最高,地势陡峭,岩石坚固的“梅花山”。而贵昆铁路的胜利通车,打通了贵州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为西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创业三工具
继续往里走,我被放在陈列柜里早已“伤痕累累”的雨鞋、雨衣、棉袄所吸引。这就是一代代三线人,在漫长的建设中从不离身的“创业三工具”。
来自天南海北的三线建设大军头顶青天,脚踩荒芜,吃的是包谷杂粮,住的是帐篷房、芦席棚、干打垒,干的是夜以继日的苦重累活。他们就是带着“三宝”——“创业三工具”,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大山区里,没有一声抱怨,没有一丝后悔,永不妥协,永不言败!硬生生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六盘水。
钢城煤海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产业腾飞”展区。几十万三线大军铸就的“百里煤海”“十里钢城”工业基地,这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带动了航空、兵器工业、军需、电子、建材等工业的蓬勃发展,并且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六盘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线建设,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同时也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正是因为奉献了青春,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应当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好好学习。
此次研学接近尾声,在博物馆出口的墙上,赫然醒目镌刻着几排大字:
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
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
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
……
回味这次研学活动,一段段历史不停地触动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对三线建设的那份神圣与眷念独特的爱,那永远剪不断的三线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