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挖掘教学中的生长点:优化与设计

挖掘教学中的生长点:优化与设计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内渗透2020年上半年,依托贵州省小学语文杨成名师工作室,学校开展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徜徉古诗词”“汉字文化渗透小学语文课堂课例研讨”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挖掘“习作生长点”。于是,学生的习作素养也随之发生改变。

课堂是渗透汉字文化的主阵地。针对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写字”“古诗词”“文言文”等不同体裁,在市级课题“基于汉字文化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的深入研究下,我们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力求将汉字文化适合、适度地融入习作教学,并由课内教学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母语文化的熏陶下,继承与发展汉字文化,不断提升习作素养。

(一)课内渗透

2020年上半年,依托贵州省小学语文杨成名师工作室,学校开展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徜徉古诗词”“汉字文化渗透小学语文课堂课例研讨”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挖掘“习作生长点”。如二年级下册《咕咚》一课,采取读写结合方式,通过“猜猜我是谁”,借助形声字猜“吓、拦、领”等字音;运用汉字的演变猜“野、家”的读音、字义,以及指导书写猜“家”字的字源等,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能生动地讲述一些汉字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是边塞诗中的典范。整首诗气势宏伟,教师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细节描写,将“青海长云暗雪山”中场景与“孤城遥望玉门关”中“战士、家人”等人物相对比,展现了边关的清冷、孤寂,战士“黄沙百战”“不破楼兰”的感人画面。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一课,授课教师尝试运用“统整”到“迁移”的方法。通过感受歌曲《送别》“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所蕴含的情感,迁移到《送元二使安西》中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三首诗中的“尽”字,由“尽”的甲骨文释义,再引出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及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尽开颜”。在对比异同中纵深研究,理解“尽”字在不同古诗中独特的意与情,使诗词意境更为深远、更具画面感。通过学习,学生深刻领略了汉字的无限魅力,感受颇深。

今天的这节课真让我意犹未“尽”。没想到,在小学六年里,我们学了这么多跟“尽”字有关的古诗词。古诗真是“字字千金”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语言表达,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通过“尽”字的研究,让我明白: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深入思考,才能学以致用。(www.daowen.com)

(二)课外延伸

二年级《有趣的象形文字》是基于一年级“识字一”的一篇课外拓展课文,是对象形文字的一次课外研讨。通过“观图”“穿越时空”“慧眼识字”“画写象形”等教学环节,带着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去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悠久历史……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将自己喜欢的“山、日、水、鹿”等字,组合成一幅生动的“汉字画”,然后观图创编故事。

今天的天气好极了!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一只可爱的小鹿来到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着,远处的高山上长满了绿绿的小树,真美啊!

注重知识的连贯与延伸性学习,习作的潜力也在不断深入挖掘中获得新的生长。于是,学生的习作素养也随之发生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