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指出了在行军打仗中后勤供给的重要性,而在习作中素材就相当于“粮草”。学生有素材储备,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4]学校课程一直是各学科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其中就存在大量可挖掘的习作资源。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社会考察探究”中的“节约调查与行动”“我们的传统节日”“零食(或饮料)与健康”“生活垃圾的研究”“家乡的特产调查与推荐”等;参与“社会服务”的“家务劳动我能行”“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涉及“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的“我是电脑小画家”“学做简单的家常餐”“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职业体验”中的“走进博物馆”“我是小小养殖园”“找个岗位去体验”等。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主动地学习,产生的思维变化才能让语言思维能力变得敏捷而顺畅。而实践活动就在学生身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经历都是鲜活的写作素材,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发展,才能让学生产生想说、想写的念头,才能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人、事、景等。
同样,在作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是提升习作能力新的研究路径。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身就具有实践活动的特质与功能。如在学习鲁迅作品单元的时候,我们就可用实践活动的方式,通过阅读课文,课外资料的补充等,对鲁迅进行深入研究:从鲁迅的儿童时代开始,对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一生经历、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了解。通过历史、政治、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合作,对鲁迅的研究逐渐清晰,思考也变得更为深邃,这些感悟、情感变成文字,就形成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www.daowen.com)
又如,围绕边塞诗这一诗歌题材,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写作背景、作品风格、代表诗人等,还原历史原貌,从之前的碎片、平面式了解,变得更为科学、立体。学习激情也越发浓厚,情感越来越投入,语言表达力变得越来越强。
另外,社会上很多部门及场所都具有教育职能,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等,爱国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农耕基地等,都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如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等活动时,就先联系了属地街道办事处,由办事处安排参加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靓丽社区工程行动”“国际禁毒日”等宣传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