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虽篇幅不长,语言看似艰涩难懂,但却能彰显独特的语言魅力。小古文的学习不仅要反复诵读,练笔也必不可少。通过练笔,如仿写、文白扩写等,学生可以将文言文的独特句式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13]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的“戏”“登”“跌”“弃”“迸”等几个字。单独看,很难理解,所以探究空间较大,富有挑战性。这时可以先在文中圈出这些动词,通过注释、插图、课外资料、生活经验等,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字到词,再连词成句地猜想,进而讨论,按一定顺序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
三年级上册《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走、触、折、释、守”五个词语是故事中的关键词。在教学中,可抓住故事中人物与词语的关联性进行设计:
师:试着说说看,兔子是怎么碰到“株”的?结果如何?
(兔子“走、触、折”)
师:宋人看见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找找看,说一说。
(宋人“释、守”)
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兔子和宋人,可以一边说一边表演。(www.daowen.com)
师:能利用这几个关键词串接故事吗?让我们来说一说,写一写。
……
“读—说—写”是思维发展的必经之路。文言文的“读”本身就是难点,停顿不当就会曲解意思。小学阶段,不要求对小古文逐字逐句的翻译,重点就是“读正确、学会停顿”,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不同学段,对读、说的要求也不一样。特别是中年级开始学习小古文,读、说是基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会停顿,并且能按要求说,按一定顺序说,说完整。要注重科学性,要减少“说”的难度,要根据文本及学情需要,先说清楚一句,再串起来说,最后连词成句、成段。如果在这个学段没有将“读”“说”的能力训练扎实,就会影响到从说到写能力的过渡。
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同样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游、看、竞、取、不动、问、取”等。从一群孩童在郊游中无拘无束地游玩,到发现路旁因果实累累,将树枝都压弯的李子树,再到大家准备争先恐后地摘李,而王戎却置若罔闻……这些词在故事中非常重要,就像一粒粒珍珠串接在一起,缺一不可。所以,针对此类小古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有效串接,将文言文词汇转换为现代语言,就能按一定顺序将故事讲完整,还原故事原貌,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是一篇有趣的“斗智”故事。课后习题要求背诵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小古文,到了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等方法。所以,这时候要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扶放结合。紧紧抓住人物、时间、情节等故事“突破口”和“关键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时间是“梁国”时期;两个重要人物指“杨氏之子、孔君平”;故事起因为“诣其父,父不在”。如何体现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只需抓住“杨梅、君家国、孔雀、家禽”等几个关键词,再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接起来,就能写出一篇精彩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