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经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高居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观察和想象力是提升习作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而观察与想象就形同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古人注重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教材所选古诗在题材范围、内容变化、写作技巧等方面涉及更广,且都蕴含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9]诗歌是最短小的文章,因其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意境深远,富有想象力,所以在表达上具有独创性。千百年来,古诗具有出人意表的想象,诗人将语言运用得妙趣横生,如画似景,如歌融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经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高居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观察和想象力是提升习作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缺少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思考与感悟。而观察与想象就形同一对孪生姐妹,缺一不可。古人注重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古诗语言精妙,其中蕴含着大量观察与想象的元素,包含诗人人生境遇感悟,可以说是字字含情,字字如画。除此之外,古诗里还包含着大量巧妙的写作技巧,所以对古诗的学习,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品位、写作能力的鉴赏与模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中提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总目标”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感受语言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而“学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与鉴赏】中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与鉴赏】也指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一学段(1~2年级)【表达与交流】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3~4年级)【表达与交流】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5~6年级)【表达与交流】则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为此,借助古诗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写作特色,尝试性地为习作搭建读写有效结合的桥梁,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一到六年级推荐古诗文75篇(段)。教材从一年级下册课文就出现了《静夜思》《池上》《小池》三首古诗。“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中还出现了《春晓》《赠汪伦》《寻隐者不遇》等。这一学段古诗定位在“熟读并能背诵”,而“日积月累”重在积累“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所以教材从“友情”“思乡”“夏景”等随时可触的生活主题入手,选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古诗,再配以意境深远,民族特色浓厚、富含想象的中国画,便于学生在诵读中逐渐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提倡多读,在读中想象,产生丰富的画面,了解诗意,并在不断积累中产生语感。如《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全诗只有二十个字,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在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读熟诗句的基础上,应引导低段孩子借助观察图画,放慢朗读节奏,借助音乐背景,抓住“明月”“故乡”等重点词语,想象这些事物之下的情景,想象诗人远离家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面对月亮,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学段的孩子还可以尝试着进行“说话”练习。如《池上》和《小池》分别是唐、宋两朝杰出诗人白居易和杨万里写夏天的佳作。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用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运用动静结合的语言,勾勒出顽皮的孩童偷采白莲的可爱形象。这首诗最为经典的是“不解藏踪迹”这句,写出了顽童调皮、纯真的生动样子。而《小池》一诗将夏天的“池、泉、荷、蜻蜓”等典型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景图。两首诗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描写事物生动自然,与儿童生活很近。所以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喜欢的事物、诗句进行说话。如“小娃撑小艇”这一句:边观察插图,边引导想象说话:这是在什么地方?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干什么呢?学生只要能发挥想象,将自己想象的画面说通顺、说完整就可以了。又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荷花”“蜻蜓”可爱的样子说一说。

二年级开始的“写话”,重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教科书在话题的选择上,十分注意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写玩具、看图编故事等,都是学生愿意写、容易写的话题。所以在这时候,对写话不要作硬性要求,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重在激发其想写、乐写。(www.daowen.com)

从二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数量。由一个单元增加到两个单元,三年级则从古诗两首变成了三首。而古诗与写话在编排上呈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村居》和《咏柳》与“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

补充合适的词语,再说说你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的阳光

________的田野 ________的微风

________的柳条 ________的草坪

再到“日积月累”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形成了一条描写春天的“练习链条”。

随着学段变化,古诗在知识与技能的梯度发展上也很明显。三年级《暮江吟》《山行》《赠刘景文》;四年级《出塞》《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五年级《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长相思》;六年级《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马说》《石灰吟》《竹石》等。教材所选古诗在题材范围、内容变化、写作技巧等方面涉及更广,且都蕴含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看到“天门中断楚江开”时,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而感受天门山的壮丽;《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看到晴天或雨天的西湖时,又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对于《望洞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进一步感受洞庭湖宁静之美。六年级下册17课《古诗三首》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独特的想象,勾勒出不同景致的特点:《浪淘沙》图文结合,描写出诗人刘禹锡站在黄河边,眺望滚滚波涛的情景,整首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江南春》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莺啼阵阵,近处绿树掩映、酒旗飘香,远处烟雨楼台、朦胧迷离的景象,诗歌动静结合,意境深远;《书湖阴先生壁》展现出一份潺潺流水环绕着的田园风光、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