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过阅读学习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习表达能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注重从阅读中学表达。根据选文特点,明确目标及步骤:先从阅读中领会表达特点,然后归纳写作方法,最后进行语言实践。所以,科学地运用好“资料袋”“阅读链接”等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减缓阅读向表达过渡的坡度。

通过阅读学习表达能力

教材注重从阅读中学表达。从单元导语开始,呈现清晰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目标指向。

温儒敏教授指出:“优秀的教材,选文力求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并不是好文章汇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还得看这些文章是否难易适度,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3]统编教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且适合儿童阅读的文本,悉心指导学生“吸收”与“吐纳”。这些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且作品种类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文体,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篇目,如民间故事、神话等,在编排上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且与单元中其他板块相得益彰,彼此照应,并提供阅读与习作训练材料,注重语用实践,便于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

(一)品析课文,学会吸收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单元要素,明晰整个单元结构,做到有的放矢。根据选文特点,明确目标及步骤:先从阅读中领会表达特点,然后归纳写作方法,最后进行语言实践。

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单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除练习题外,单元习作要求“写观察日记”,后面还有“语文园地”。各个板块目标一致,但作用不一。

单元共选入《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从不同角度观察“太阳、江水、月亮、山峰、梅花”等景物的特色;《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注重描写生活植物动物的特点及变化。三篇课文都呈现出精彩的连续性观察描写。如《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一段中“刚长出来”“不几天”“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等词,对爬山虎最初在时间、颜色、姿态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描写。到了第四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段紧紧抓住爬山虎的脚从细丝到小圆片,从直的变成弯曲……通过细腻的笔触,让一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www.daowen.com)

可见,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品析”连续观察中的精彩段落,从读中学方法。咀嚼描写爬山虎脚的变化的细节描写,借阅读回环往复地积累、借鉴,培养语感。另一方面,抓住习作“生长点”,在课堂上适机组织小练笔: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

“巴住墙”的爬山虎。

并利用课后习题加强对习作方法的指导及语言的积累: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课后的“资料袋”,以银杏为例,对如何进行连续性观察、记录做了直观、细致的方法指导。同样,《蟋蟀的住宅》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燕子窝》,是一篇典型的“观察日记”,文章采用日记体方式,细致描写燕子做窝的过程,为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起到“方法前置”的作用。所以,科学地运用好“资料袋”“阅读链接”等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减缓阅读向表达过渡的坡度。

(二)习题导引,提炼方法

阅读单元在课后习题设计上注重与单元语文要素、知识体系的横向、纵向联系,为习作方法的迁移发挥作用。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三篇文章均为名家作品,主题都是“作家笔下的动物”,但在文章布局和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白鹅》,从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写出了白鹅的特点——高傲;《猫》,突出其古怪的性格和淘气可爱;《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教材课后练习中也巧妙渗透着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的指导。《猫》第二题要求:举例从哪些方面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母鸡》第三题要求:横向比较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白鹅》第四题则要求:通过“阅读链接”比较两位作家在表达手法上的相似之处。三篇课文课后题都直指习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习不同习作风格,学会多种表达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