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对一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敬重、重视。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才能让人际关系和睦,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尊重需要理解和宽容
应该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尊重知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
尊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徐特立
✿仁者必敬人。 ——《荀子》
✿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 ——高乃依
✿对于应尊重的事物,我们应当或是缄默不语,或是大加称颂。 ——尼采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笛卡儿
✿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世博会:尊重展品、尊重他人
原总理温家宝在世博会上说,世博会在全球范围推动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世界各国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博会超越了信仰、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冲破了动荡、冲突和战争的阴影,把各国人民汇聚在和平、进步、友爱、合作的世博大家庭里。世博会开启了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
世博期间,不少网友发出“世博宣言”:“尊重展品,尊重工作人员,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让大家齐心创造最完美的欣赏氛围。”尊重他人,尊重展品,尊重规则,是一种很值得推崇的文明素质。人们游览、拍照时,能否文明行事,其背后也透出了“尊重”二字。
尊重是欣赏的前提
在世博园采访,经常能看到不少游客很讲“尊重”:见到国外场馆工作人员的“异域风情”,并不强行要求合影,而是远远拍个镜头;欣赏珍贵文物,遵守规则,收起镜头;为了不“走”入别人镜头,绕道而行……
但也有遗憾事。上海博物馆日前展出了一批意大利珍贵油画。由于闪光灯会对油画造成伤害,进场前,博物馆明文提示“禁止拍照”。然而,警告牌阻止不了一些游客的拍照行为,两名保安无奈,只好轮流进场,低声提醒观众不要拍照。本来静谧的欣赏氛围,于是多了一丝紧张不安的氛围,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心情。
当年,法国卢浮宫设计广告语时,最后加入这样一句话:“从1793年以来卢浮宫向所有公众开放。”一些文博专家指出,“开放”这个概念是博物馆、展览会的使命,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藏品及其存在的内涵;同时“开放”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对话。正是伴随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到越来越多的珍贵甚至国宝级的展品。
展品开放了,我们就要学着尊重它、欣赏它。尊重是欣赏的前提,只有从心底尊重,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体味展品的内涵。世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欣赏文物时,产生了敬意,在走进场馆时自觉将相机放进包内。
心中要有根“自律弦”
江苏游客吕阿姨在世博会看演出,剧院规定不允许带相机入场拍摄,但她发现仍有不少观众拿着手机在拍,还有的观众把相机藏在包里,对着舞台“连拍”,服务人员只好一遍遍劝说。
心理学家认为,不文明的拍照现象,除了个人出于“私心”希望拍出好照片外,还与社会认同原理相关。一个人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尤其是当你要决定什么是正确行为的时候。当一个人对着展品“咔嚓”拍照,其他人觉得好奇就会“跟风”模仿,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所以说,人的错误示范,会比警告牌的作用更大。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晓鸣说,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制约时,很多人心中往往缺少一根“自律弦”。如果在展馆里,提示“不能拿走展品”,大家基本都会遵守,没有人敢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拿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但如果提示“禁止触摸”“禁止拍照”,那么一些人会认为违反规定也无妨,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如果心中有根“自律弦”,哪怕再想留住这个画面,也不会举起手中的相机。(www.daowen.com)
文明养成需良性互动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世博会是一个学习文明、体面行事的课堂,拍照是其中一课。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不少游客在街头和一些景点处,更多的是悠闲游览。他们长时间欣赏、品味周边风景,看到有人在前面拍照,会有礼貌地停下来等候,并不“抢点”,拍照者也会微笑着表示抱歉打扰。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意识觉醒,需要良性示范和互动。教育专家认为,我们从小到大,在道德养成过程中习惯了说教:要遵守纪律、不能随地吐痰……但是这些说教一旦到了现实中,往往会面临很多挑战,甚至会失效。其实,文明行为除了自身意识形成,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如果文明的拍照行为处处有人示范,比如不到禁止区拍照,不随意穿梭于别人的镜头之中,就会让很多人耳闻目睹之后跟进。当跟进的人不断增多,社会风尚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尊重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具体事物和做法上面。遵守规定,善待展品,也就是尊重世博会。尊重是一种内心的欣赏,是文明的良性互动的过程,需要心中的自律和在社会形成过程中慢慢形成。
陈景润尊师爱校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式标志人物,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在厦门大学60年校庆之际,陈景润回到了母校,他向欢迎的人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非常高兴回到母校,我常常怀念老师。”被人誉为“懂得人的价值”的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老校长王亚南,曾经给予陈景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陈景润重返母校,首先拜访这位老校长。校庆的第三天,陈景润又出现在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启蒙老师李文清教授家中,陈景润非常尊重和感激他。他还把最新发表的数学论文敬送李教授审阅,并在论文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了以下的字:“非常感谢老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您的学生陈景润。”陈景润还拜访了方德植教授,方教授望着成就斐然而有礼貌的学生,心里暖暖的。
来自学生的尊重,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欣慰。尊师重教,敬师爱友,这无论是对于一个正在求学的学子,还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来讲都是素质的体现。
停奏抗议的反思
孔祥东是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家之一。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亲身感受过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和“一代天之骄子”。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艺术家。
有一次,他在汕头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音乐会场面相当宏大,观众也非常多,演出之前,节目主持人再三强调,场内观众不要随意走动,关掉BP机、手提电话。然而,演出的过程中,这种令人遗憾的场面却屡屡发生:场内观众随意走动,BP机、手提电话响声不绝,致使孔祥东情绪大受干扰。这种情况在演奏舒曼作品时更甚。孔祥东只好停止演奏,静等剧场安静。然而,观众还误以为孔祥东是在渴望掌声,便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件事,令孔祥东啼笑皆非。演出结束后,孔祥东说:有个BP机至少响了8次,观众在第一排来回走动,所以他只得以停奏抗议。
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无论在什么场合,没有礼仪就没有尊重,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既然不遵守演出的秩序,当然演出者也就可能不会给你带来精彩的演出。
孙中山尊重护士
有一次,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他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但是,他对医务人员很尊重,对他们讲话很谦逊。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时,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
由于革命的操劳,1925年孙中山患胰腺癌转移到肝脏,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孙中山先生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听了这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尊重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领袖在群众眼中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地位高而受到尊重,而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待人的风度。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待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心中不悦,但见他已如此大的年纪,就帮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一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五天后,天一亮你来这等我。”过了五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五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以后十年你会发迹。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十三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作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张良因为对老人的尊重赢得了老人对他的信任。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这过程中包含着一种做人的美德。
学会尊重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座?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古诗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作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的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会多不会少,总有一天一定实现,这是规则。规则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礼貌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也会如你所做的那样去对待你。
世上没有这样的反例吧,试问有谁见过一个愤世嫉俗、目中无人的狂小子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最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罢了。
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同之处不难,得遇知音的兴奋雀跃足够掩住“尊重”那平实些微的光芒。难的是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异之处。比如: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他却将其视作一种对心情的调剂;他说人生就是要积极进取、鲜活浓烈,而你只求平淡、安详、怡然、舒适地过一辈子。所以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差异何止千千万?尊重便是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客观的角度和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对方,并不苛求相同,只求正视相异。
因此,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感悟明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态优雅、举止从容,因为有足够的自信支撑自己,也有足够的宽容去审视旁人。所以会被旁人所尊重,只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出的高贵与平和的气息实在是让人向往。
尊重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尊重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若是有对彼此足够的尊重,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章从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角度展开议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事例、名言典型,作者自身的感触皆十分真实,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