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三方支付现状的分析-国际货币区域化与金融安全研究

第三方支付现状的分析-国际货币区域化与金融安全研究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第三方支付内部也不断在创新、改进,其交易规模同比增速的两个高峰主要受益于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两者作为第三方支付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支撑着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目前,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离不开第三方支付,用户年龄层也在不断扩大,可谓是人类智慧生活的一大创举。

第三方支付现状的分析-国际货币区域化与金融安全研究

(一)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

第三方支付得益于国内电子商务(比如淘宝网)的快速发展,在为消费者、商家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自身也因此找到了生存路径,并开始“一路疯长”。据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近似于次方函数式增长,从2010年的52万亿元到2017年的154.9万亿元,增长了近30倍。2016年,其交易规模首破百万亿元,而2017年又增长了将近50万亿元,发展势头不容忽视。而且第三方支付占全部支付业务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7年底第三方支付业务占比达到6.02%。

从第三方支付的六大类型来看,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逐渐挤占银行卡收单市场,份额在逐渐增加,其余三类支付的交易规模根本不值一提。根据2017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估计2017年全年互联网支付份额为16.8%,而移动支付的份额将达到63.7%左右。

第三方支付以其便捷的特性迅速在支付市场中崛起,科技改变生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第三方支付逐步挤占传统的支付市场,不仅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将此支付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潮流,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同时,第三方支付内部也不断在创新、改进,其交易规模同比增速的两个高峰主要受益于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两者作为第三方支付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支撑着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支付的“衰退”与移动支付的“崛起”

在2010年左右,当大家开始热衷于淘宝购物的时候,互联网支付便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得以快速发展,其方便、快捷的特点牢牢抓住消费者,支付宝也因此发展成为至今最大的支付企业,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互联网支付在整个支付体系中的占比逐渐提高,挤占了部分银行卡收单市场,2013年占比达到31.8%左右。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支付市场已逐渐趋于成熟,支付企业规模和业态格局基本划定,其中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商务三分天下,占据互联网支付64%左右的份额。互眹网支付的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网购、网络领域扩张到金融产品网销、物流等新兴领域,市场竞争开启白热化阶段,各大支付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抢占市场份额,扩大服务领域。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在市场中拔得头筹,必须时刻以顾客的需求为首要标准,不断地进行创新来满足客户需要。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成立移动支付标准编写组,在确定移动支付标准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电信运营商纷纷开启移动支付时代,试图抢先占得先机。其中,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钱包”等移动支付产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银行的合作也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APP,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推出移动支付软件,都希望在移动支付领域分得一杯羹。在此背景下,2013年移动支付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比增速竟高达705.08%。此后几年,移动支付同样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支付宝首创的“二维码支付”受到了大众广泛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支付宝付款,其他机构包括银行也都纷纷效仿,推出扫码支付,在商店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已成为一种常态。从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占54.5%,财付通占39.8%,这两家企业所占份额高达近95%,是当之无愧的移动支付龙头。

从互联网支付到移动支付,市场催生了例如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支付“巨头”,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支付服务的同时,开拓了金融理财、日常生活付费的渠道,在不断地扩大服务范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手机购买理财产品、为日常生活付费买单,足不出户,却几乎能够购买到任何消费品。目前,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离不开第三方支付,用户年龄层也在不断扩大,可谓是人类智慧生活的一大创举。(www.daowen.com)

(三)从野蛮生长到严格监管时代

第三方支付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迅速占据了支付市场,在极大的便利消费者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潜在的风险。首先,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资金之后,无论是立即转到商家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的账户还是以“T+1”的速度结算,资金都会滞留在平台一段时间,积少成多,若是一家大型的支付机构比如支付宝,每天沉淀在机构的资金将是数以万计,不可思量。如果支付机构不进行良好的流动性管理,不严格区分机构自有资金和沉淀资金,就极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发生大型的支付风险,从而诱发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其次,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是非金融机构,通过开设账户,代收买家款项再付款给卖家,这很有可能为洗钱信用卡套现等非法行为提供便利,已然突破了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极易演变成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再次,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着消费者诸多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银行卡信息、密码信息、身份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卖给一些不法分子,这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损失。况且现在支付机构普遍使用大数据技术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针对这类极其重要的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否有诚信与信心保护好这些涉及隐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问题。这类信息的泄露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消费者总感觉自己的隐私信息不受保护,暴露在这些支付机构的面前,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最后,交易风险、账户风险、套码、切机等合规风险也潜在支付市场当中,一片乱象丛生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亟须国家的整治和监管。

2017年可谓是第三方支付集中监管的一年,让一些“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治。第一是网联平台的成立。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平台的出现改变了支付机构直连银行进行清算的模式,有助于监管机构了解第三方支付资金具体流向等相关信息,可以对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监管,同时网联平台也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统一、公共的清算平台,可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的安全性。

第二是建立客户备付金(即沉淀资金)的集中存管制度。2017年年初,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正式建立。根据央行规定,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并且该账户资金暂不计利息。2018年1月仍执行现行集中交存比例20%左右,但从2月开始,即按每月10%逐月提高,而至2018年4月,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调整至50%左右。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的建立有效降低了客户备付金被挪用的风险,让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源,同时也让第三方支付机构依靠利息获取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了阻碍,也敦促支付机构加速产品和盈利模式的创新。

第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牌照合规化。央行自2011年5月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先后共发放了270张牌照,包括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一共六种类型。但从2016年以来,央行已经暂停发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建立了全面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牌照续展情况必须经由央行审核达标通过才能获得延期。除此之外,央行对存在违规行为的支付机构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吊销了相应的牌照。截至目前,剩余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仅有247家,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分布中可以看到,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牌照占比最高,但是其市场价值还有待开发;互联网支付的牌照也相对较多,而移动电话支付的牌照占比较小,主要因为移动支付市场虽然很热,但集中度过高,部分机构即使进入市场也无法抢占更多的份额,况且央行明确表示不再发放支付牌照,牌照已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牌照管理让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加健康地发展。

第四是实名制管理与反洗钱的监管措施。针对开设账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求建立有效的用户身份识别机制,对客户进行实名制管理,并在业务关系存续期间不定期进行身份识别验证,保证账户的安全,从客户端有效防止洗钱等违法行为。并且央行对机构端也出台了相应的细化管理办法,从各个环节落实支付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包括从客户身份的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保存到可疑交易的报告以及各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相关调查。从细化责任到明确义务,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各类洗钱违法行为。

经过2017年这一整年的集中监管,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乱象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治,可以有效防控风险,但是风险是不可能被根治的,反洗钱、用户信息保护以及数据使用方面仍有潜在风险的存在,切不可掉以轻心。未来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不会有所放松,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有秉承着以第三方支付为目的,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才能在支付市场长远地发展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