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经济圈: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

中华经济圈: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还是从经贸联系和市场融合程度来分析,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华经济圈”都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之地,实现人民币、港币、澳币和新台币的融合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和核心。(一)“中华经济圈”区域货币合作的内在基础结合实验结果,我们拟从贸易条件、投资条件、人员流动和跨境消费及金融市场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地区货币合作的内在基础。

中华经济圈: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在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了“一国四币”的奇特版图。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还是从经贸联系和市场融合程度来分析,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华经济圈”都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之地,实现人民币、港币、澳币和新台币的融合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和核心。

(一)“中华经济圈”区域货币合作的内在基础

结合实验结果,我们拟从贸易条件投资条件、人员流动和跨境消费及金融市场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地区货币合作的内在基础。

1.贸易条件

跨区域贸易是“中华经济圈”经济联动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互为主要的贸易伙伴)。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此后六年又签署了6个补充协议,标志着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EPA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旅游合作等方面对香港做出了较大的优惠安排,大大促进了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贸易合作。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贸易额为2305.8亿美元,同比上升31.8%。其中,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出口为2183.2亿美元,同比上升31.3%;自中国香港进口为122.6亿美元,同比上升40.9%。目前,香港是中国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转口贸易是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贸易的重要形式,超过70%的货物与服务贸易均与转口贸易有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双边贸易规模相对于两个经济体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重要性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占内地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5.62%下降到2010年的7.75%,而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统计资料显示,对中国内地出口占中国香港总出口的比重从1998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49%,从内地进口占香港总进口的比重从1998年的41%上升到2010年的48%。

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贸易关系逐步发展形成互补互益、互利互惠、日益紧密的两岸贸易合作格局。1979年,两岸贸易总额仅为0.77亿美元;而到2010年,两岸贸易额达到了为1453.7亿美元,同比上升36.9%,是1979年的1880倍,年均增长30%。目前,中国台湾是中国内地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九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内地则是中国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地区、第五大进口地区和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随着两岸贸易额的迅速扩大,两岸贸易依存度也稳步上升。1979年中国台湾对中国内地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为0.13%、0.38%和0.25%,中国内地对中国台湾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是0.41%、0.14%和0.27%。到2010年,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内地的出口、进口和贸易依存度分别上升至40.95%、10.7%和26.71%,中国内地对中国台湾的出口、进口和贸易依存度则分别为1.93%、10.57%和5.73%。

可见,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贸易存在着不对称性,中国台湾对中国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远高于中国内地对中国台湾市场的依存度。

2.投资条件

投资是跨区域经济联动的另一个主要渠道。自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香港一直是外商投资中国内地的主要桥梁,也是中国内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主要中介,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形成了双向投资的互动关系。从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的投资来看,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截至2017年底,中国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322391个,实际利用港资4562.1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港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3.4%,排在第一位。从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投资来看,中国内地也是中国香港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来源地。与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贸易情况一样,近年来,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投资占香港外来投资的比重在上升,而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占内地外来投资的份额则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3.人员流动和跨境消费因素

在开放条件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到境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增强时,将增加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消费品的需求,进而拉动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使消费成为跨境经济联动的又一个渠道。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居民之间的旅游消费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别是2004年“个人游”开通以来,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17年,赴港旅游人次数超过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5.8%,“个人游”旅客升幅超过8%。据中国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内地游客约占到港游客总数六成。

4.金融市场条件

在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增强和各国金融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已经成为跨境经济联动的重要渠道。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联动渠道主要包括信贷市场渠道和证券市场渠道。从信贷市场看,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银行体系资金流动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大,并且形成了双向对流的格局。根据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资料,2010年末中国香港银行对内地银行、非银行客户所负债务分别为4858.5亿港元和3225.3亿港元,比1990年末分别增长3.2和73.6倍,占中国香港银行对境外银行、非银行所负债务总额的22.5%和29.5%;中国香港银行对内地银行、非银行客户所持债权分别为3113.6亿港元和1280.7亿港元,比1990年末分别增长3.4和1.5倍,占中国香港银行对境外银行、非银行所持债权总额的6.8%和11.7%。特别是中国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及结算中心后,带动中国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持续上升,2010年中国香港银行业人民币存款达到3149亿元,较2009年增长5倍。

从证券市场看,中国香港成为中国内地企业上市的首选之地。自1993年7月15日首家内地企业在中国香港上市至2010年10月底,共有175家内地企业在中国香港主板创业板上市,累计筹资8357.81亿港元。H股公司和红筹股公司的总市值占中国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4.78%上升到2009年的54.75%,占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17.35%上升到2009年的28.33%。中国香港地区的资金投资内地证券市场主要以 QDII为主,截至2010年底,已经有26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资格,11只QDII基金获准发行,募集资金超过1250亿元。而由于大量的中资企业(H股和红筹股)在中国香港上市,中国香港证券市场成为国内QDII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随着证券投融资活动日趋频繁,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联动性逐步增强。(www.daowen.com)

虽然面临诸多限制,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金融领域的合作交流仍然取得较大进展。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国台湾的金融企业只能通过各种迂回方式寻求在内地新的合作和发展的渠道。中国台湾金融业进入内地市场的策略,主要包括借由联盟外资机构进入、通过并购中国香港机构进入、大股东私人投资、与中国内地机构签署商业合作备忘录以及申请中国内地办事处和营业性机构等六种。截至2010年,中国内地已经批准4家台资银行设立分行,7家台资银行、17家台资证券公司设立26个代表处,11家台资保险公司的15个代表处、1家中国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及4家保险合资公司、9家台资企业A股成功上市。2009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南京签订《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但不可否认,两岸金融交流迄今仍然停留在单向和初级阶段。

(二)“中华经济圈”区域货币合作的目标与路径

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现阶段“一国四币”的独特货币运行格局。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之间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注定了这种货币格局的历史阶段性。目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与中国台湾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从长远战略的高度出发,顺应市场一体化的内在需求,发挥市场自我驱动力与政府推动力的双重作用,积极、稳妥、有序地加快货币金融合作,将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华经济圈”的整体实力。

1.中国香港地区与中国澳门地区的次区域货币区

在“中华经济圈内”,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最高,最先具备实行货币融合的条件。从实体经济层面看,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都是高度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共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使两个地区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各类要素流动十分便利。中国澳门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于进出口贸易,而中国香港又是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虽然中国澳门整体的经济实力远不及中国香港,但人均GDP相差不大。从货币金融层面看,1977年,当时的澳门政府宣布澳元汇率与葡萄牙埃斯库脱钩,实行与港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以来,两地汇率一直稳定在100港元兑103澳门元水平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这为港元在澳门地区的流通和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经中国香港进口的货物占中国澳门进口总值的70%,这部分贸易大都使用港元结算。而且中国澳门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尤其是在大宗贸易、楼宇买卖等方面,长期习惯以港元标价和结算,这样港元就成为中国澳门外贸结算的最主要货币。在澳门,澳门元和港元在狭义货币供应量中几乎平分秋色,但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中澳门元的数量远不及港元的数量,2008年前者只占后者的53.4%。因此,港元虽然不是澳门地区的法定通货,但实际上发挥着比澳门元更为重要的作用,港元与澳门元之间的融合其实早已开始,现在缺乏的是一个明确的制度安排。本文认为,在短期内,可以在澳门地区维持双币流通的格局,进一步发挥市场自主选择的作用;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由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两地共同协商,报中央政府同意并做相应的法律修改后,正式由港元取代澳门元实行法定货币的职能。澳门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水平兑换成港元,并退出流通领域。

2.建设人民币与港元汇率目标区

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与港元先期建立汇率目标区是“中华经济圈”实现更高层次货币合作的重要前提。

第一阶段:人民币和港元建立起各自的汇率目标区。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了一个小幅升值的通道,汇率弹性有所提高。但是,自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减少外部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稳定中国的出口,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的波动范围逐步收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币汇率再次回归到“软钉住”美元的状态。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在保持人民币、港元与美元的汇率稳定,从而在保持人民币和港元汇率稳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两种汇率制度安排的一个共同缺陷是汇率缺乏必要的弹性,这使得内地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制约,而中国香港更是几乎完全失去了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能力。

不过,如果放任汇率自由浮动,又可能对两地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为解决上述困难,同时考虑到实行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是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汇率制度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的核心是确定中心汇率和目标区上下限。由于内地和香港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环境不同,应该先建立各自不同的目标区中心汇率和边界,待条件成熟时,两地再逐步靠拢。

第二阶段:人民币和港元由单一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在联系汇率制度下,中国香港的汇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严格受制于美元,所以中国香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美元汇率波动不定,前两年的坚挺和近一年来的疲软,使中国香港为了维持港元与美元汇率的稳定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而且港元与非美元货币汇率随着美元汇率大幅度波动而波动,对中国香港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较港元与美元关系要松散些,例如,利率并不追随美国变化,货币供应量不受美元储备量的硬约束。人民币和港元由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一方面可以使各自的货币摆脱美元汇率及美国经济波动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出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主要贸易伙伴和资金往来比较相似,可以考虑选择相同或相近的货币篮子,但可以根据各国贸易和投资在各自经济活动中的比重,确定其在各自货币篮子中的权数。

3.构建“中华经济圈”货币联盟

当人民币和港元汇率目标区波动幅度大致相同,钉住的货币篮子及其权数基本接近时,可以考虑实行港元钉住人民币制度。当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完成以及钉住一篮子货币运行一段时期后,港元实行钉住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的条件就将基本成熟,这不仅是中国香港加快与内地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维护中国香港经济金融稳定的内在要求。实行港元钉住人民币制度的关键是事先确定港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固定比价,两地货币当局承诺并有义务维持其稳定。港元和人民币对包括美元在内的其他货币汇率,则根据共同确定的一揽子货币的变化情况,实行同升同降策略。

港元钉住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考虑向货币联盟的高级形式——单一货币区进军。这将包括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与中国内地共同协商,通过规范程序制定建立统一货币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筹建共同中央银行,规定其主要职能和高级管理人员;做好单一货币的印制、保管、发行及其正常运作的技术准备工作,如现金发行、金融资产转换、清算支付系统更新、金融市场运行等。随着“中华区”的成功启动和顺利运行,中国台湾不加入“中华区”的成本和风险将不断增大,而加入“中华区”的收益则日益明显。尽管中国台湾加入“中华经济圈”货币联盟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但其前景仍然是乐观的,是大势所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