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梅戏:安徽省的地方剧种

黄梅戏:安徽省的地方剧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黄梅戏。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黄梅戏。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一小丑、一小旦)和“三小戏”(一小丑、一小旦、一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黄梅戏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剧目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经典剧目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100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www.daowen.com)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小辞店》《玉堂春》等。

图27 《天仙配》剧照

中国剧种及主要分布区域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