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式,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著名的评剧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100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图26 《花亭会》剧照
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www.daowen.com)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西路评剧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此后濒于绝迹。1958年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出。剧目来源有:①对口拆出时期来源于莲花落、蹦蹦戏的剧本;②清末民初“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③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改编;④评剧形成前后从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移植改编;⑤根据冀东和渤海人民到东北、唐山等地经商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改编;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编现代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