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龄化”是对于“老龄化”这一无人可幸免的必然结果赋予正能量的理论。“成功老龄化理论”于1986年在美国老年学会上被首次提出,并开始应用于各大领域。但在“成功老龄化理论”被提出的初期,也有很多学者就“什么才算是‘成功老龄化’”、“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等问题提出疑问,也有人反驳“成功老龄化”的相对概念是“失败的老龄化”,认为是对普通生理现象的负面否定。对“成功老龄化”的概念、标准以及相对性概念都存在着争议。
为完善这一具有争议的概念,J.Rowe & R.Kahn(1987)用“普遍性老龄化(usual aging)”的概念与“成功老龄化”区分开来,并认为疾病率、认知水平以及身体功能是其影响因素,特别将主动积极的社会参与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Baltes & Bales(1990)则将老龄化分为了无疾病状态下的正常老龄化,有疾病状态下的病理性老龄化,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处于良好状态的“成功老龄化”三种;Roos & Havens(1991)则将可独立行动、无疾病或残障、不居住在养老设施中、无抑郁症的状态定义为“成功老龄化”;Featherman(1992)则称“成功老龄化”应有助于个体和社会资源的发展。
在此之前,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始于1984的纵贯研究结果显示,对健康和功能的总体能力、亲和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参与、教育水平和对生活能力的自信是“成功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结合本书的研究,老年人教育环境不仅对教育内容本身有支持作用,还能成为老年人退休后同社会关系断裂的情况下,扩大社会关系网并建立个人社会资源的平台。
此外,根据对“成功老龄化”的外延概念的理解以及视角的不同,学界还存在“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进步性老龄化”(Radical Gerontology)、“意识性老龄化”(Conscious Aging)等类似的概念(Ju-hyeon Kim,2007),具体内容与特点如下(见表2)。
表2 “成功老龄化”的相似概念(www.daowen.com)
与将老年人的生产性视为重要问题的国际社会相比较,我国老年人在过去担当着尤为重要的社会以及家庭角色,而现代老年人的社会及家庭身份与地位明显降低,作用也大幅度下降。大部分老年人已经没有家庭决策权,并且人们普遍认为有所住、有所依、有所乐就是幸福成功的理想型老年生活。尽管发达的医疗技术已经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命周期达到了整个人生的近三分之一甚至更长,但老年人仍然没有意识到要通过再教育重返社会,重建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地位。国外的“生产性老龄化”概念在国内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子女的不孝。因此,散步、下棋、跳广场舞、帮子女照看孩子成为了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模式。同样,对于平民阶层的老年人而言,以政治平等为中心,以政治权利活动为主要概念的“进步老龄化”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相比之下,以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为主要关键词的“意识老龄化理论”是在观察和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时可应用的理论。
综上所述,先进老龄化理论和平民意识的不一致导致大规模的中国老年人在退休后很自然地接受了与社会的断裂,因此,关于理想型老龄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以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其问题点为基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还能与国际潮流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图5 “成功老龄化”的范畴
对于“成功老龄化”的具体内容与范畴,自1986年首次提出后,各学界对它有相似却并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但大多都认同“成功老龄化”是指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机能处于最佳状态的老龄化(见图5,Jin-han Kim,2001)。在为明确“成功老龄化”的构成元素的诸多研究中,首先被关注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但随着研究的成熟,逐渐将心理、社会经济特性等因素也纳入到其中。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成功老龄化”的三大领域及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