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日本最高裁判所的一个决定引起了关注。该案中,某属于宗教组织的被告人对患病的被害人采取欺骗行为,谎称被告人的仪式可以治好病,并要求被害人支付对应的价款。被害人因为当时无力支付,所以假装其从被告人的药店里买入商品,并以此与信用公司签订信用卡支付合同,让信用公司支付被告人相应的价款。对此,最高裁判所认定,“被告人等欺骗被害人,为了获得仪式的款项使得被害人与信用公司签订合同并使之代其还款。在该情形下,被告人和被害人假装商品买卖使信用公司为其支付价款的行为是否构成另外的诈骗罪并不能左右本案诈骗罪的成否”,并肯定被告人构成对被害者等人的财物的诈骗罪。[69]从本决定来看,裁判所并没有探讨三角诈骗的问题,而是把信用公司看成被害人支付款项的一个手段。尽管名义上是信用公司还的款,但由于在事后信用公司会向被害人追偿款项,因此可以肯定实质上受到财产损失的是本案的被害人。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本案中的信用公司能否成为本案的被害者。一方面,如果考虑三角诈骗的可能性,由于在本案之前被害人与信用公司并没有缔结过信用支付合同,而且本案中的信用卡支付也是建立在被害人实施的欺骗行为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难以承认被害人对信用公司具有的法律上的财产处分权限,而且被害人此后还要向信用卡公司还款并对信用卡公司负有债务,因而并没有采用三角诈骗理论的必然性。[70]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被害人与被告人共谋假装商品贩卖,缔结与信用公司的信用支付合同,而使得信用公司支付款项这一点,那么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就可以构成对信用公司的诈骗罪的共同正犯。接下来要考虑对被害人实施的诈骗与对信用公司实施的诈骗的关系。虽然信用公司的支付行为可以同时看作两个诈骗行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但以本案被害人为对象的诈骗实质上侵害的是被害人的利益,而以信用公司为对象实施的诈骗侵害的是信用公司的财产法益,因此虽然表现形式相同,但仍然可以成立两个诈骗罪。[71]
【注释】
[2][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3][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4][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0页。
[5]最判昭和24年2月8日刑集3卷3号,第83页。
[6][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7][日]山中敬一:《关于诈骗罪中“处分行为”的一个考察》,冈本胜等编:《阿部纯二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法规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以下。
[8][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0页。
[9]大判明治44年9月14日刑录17卷,第1531页。
[10][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1页。
[11][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2页。
[12][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13][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14][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15][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16][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18页。
[17]东京地八王子支判平成3年8月28日,判例时报(判例タィムズ)768号,第249页。
[18]广岛高判昭和30年9月6日高刑集8卷8号,第1021页。
[19]最判昭和26年12月14日刑集5卷,第2518页。
[20][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21]东京高判平成12年8月29日判例时报1741号,第160页。
[22][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23][日]山中敬一:《关于诈骗罪中“处分行为”的一个考察》,冈本胜等编:《阿部纯二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法规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24]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1003页。
[25][日]井田良:《讲义刑法学各论》,有斐阁2016年版,265页以下。
[26][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27][日]山口厚:《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平野龙一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上),有斐阁1990年版,第452页。
[28][日]山中敬一:《关于诈骗罪中“处分行为”的一个考察》,冈本胜等编:《阿部纯二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法规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29]大判昭和9年3月29日刑集13卷,第335页。
[30]最高裁昭和30年7月7日刑集9卷,第1856页。
[31]东京高判昭和33年7月7日高等裁判所刑事裁判特报5卷8号,第313页。
[32][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33]最高裁昭和30年4月8日刑集9卷,第827页。
[34][日]山中敬一:《关于诈骗罪中“处分行为”的一个考察》,冈本胜等编:《阿部纯二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法规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35][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18页。(www.daowen.com)
[36][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37][日]中森喜彦:《刑法各论》(第4版),有斐阁2015年版,140页。
[38]大阪高判昭和44年8月7日刑事裁判月报1卷8号,第795页。
[39][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7页。
[40][日]林干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27页。
[41][日]曾根威彦:《刑法各论》,弘文堂2012年版,第152页。
[42][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43]最判昭和45年3月26页刑集24卷3号,第55页。
[44][日]曾根威彦、松原芳博:《重点课题刑法各论》,成文堂2008年版,133页。
[45][日]近藤和哉:《关于三角诈骗》,岩瀬徹等编:《町野朔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信山社2014年版,第553页。
[46][日]中森喜彦:《刑法各论》,有斐阁2015年版,第140页。
[47][日]近藤和哉:《关于三角诈骗》,岩瀬徹等编:《町野朔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信山社2014年版,第552页。
[48][日]近藤和哉:《关于三角诈骗》,岩瀬徹等编:《町野朔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信山社2014年版,第555页。
[49][日]杉本一敏:《不存在三角诈骗》,山口厚等编:《理论刑法学的探究》(四),成文堂2011年版,第204页。
[50][日]杉本一敏:《不存在三角诈骗》,山口厚等编:《理论刑法学的探究》(四),成文堂2011年版,第195页。
[51][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各论》,创文社1990年版,第614页。
[52]大判明治44年5月5日刑录17辑,第768页。
[53][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10年版,第263页。
[54]最决昭和42年12月21日刑集21卷10号,第1453页。
[55]最判昭和45年3月26日24卷3号,第55页。
[56][日]近藤和哉:《关于三角诈骗》,岩瀬徹等编:《町野朔老师古稀祝贺论文集》,信山社2014年版,第558页。
[57]大阪地判昭和55年11月5日刑事裁判月报12卷11号,第1191页。
[58][日]杉本一敏:《不存在三角诈骗》,山口厚等编:《理论刑法学的探究》(四),成文堂2011年版,第202页。
[59][日]佐伯仁志:《诈骗罪的理论构造》,山口厚等编:《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Ⅱ》,岩波书店2006年版,第131页。
[60][日]佐伯仁志:《诈骗罪的理论构造》,山口厚等编:《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Ⅱ》,岩波书店2006年版,第131页。
[61]东京高判昭和60年5月9日刑事裁判月报17卷5、6号,第519页。
[62]最决平成16年2月9日刑集58卷2号,第89页。
[63][日]曾根威彦、松原芳博:《重点课题刑法各论》,成文堂2008年版,第136页。
[64][日]山中敬一:《关于自己名义的信用卡不正使用的一个考察(2)》,关西大学法学论集37卷1号,第94页。
[65]福冈高判昭和56年9月21刑事裁判月报13卷8、9号,第527页;东京高判昭和59年11月19日判例タィムズ544号,第251页。
[66][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10年版,第266页。
[67][日]林美月子:《信用卡的不正使用与诈骗罪》,内藤谦等编:《平野龙一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上卷,有斐阁1990年版,第468页。
[68][日]林美月子:《信用卡的不正使用与诈骗罪》,内藤谦等编:《平野龙一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上卷,有斐阁1990年版,第486—487页。
[69]最决平成15年12月9日刑集57卷11号,第1088页。
[70][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71][日]桥爪隆:《关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法学教室》2017年436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