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忍,大病拖”反映的是农村情况,揭示的是农村医疗情况,也是长期以来农村医疗的基本现状。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不少农村建起了医务室,这句话反映了农村医疗历史将成为过去,农村医疗有了新变化。也许不少人对这句话不了解、不理解,尤其是城里人,包括没有在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以为这是农村的风俗。其实,这句话反映了城乡的差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缺失和农村医疗资源缺乏,农村人生病了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能拖则拖,能忍则忍,小病往往熬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时有发生,这也是农村扶贫的难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为了解决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农民纳入医保的范畴,让农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医保,能看得起病,以缓解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应该说,自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改革以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有了提高,但农民碰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医疗问题,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按“先起步,迈小步,不停步”的要求建立,2003年开始试点起步,从最初年均30元的标准开始,农民个人拿出10元,村集体出10元,政府财政补贴10元。经过10多年的运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农村欢迎,筹资标准从30元到几百元不等;从平均出资到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报销范围从大病到门诊。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弥补了农村医疗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受益,但并不等于解决了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因为还要有地方看病,即看病的场所——医院问题,否则,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难以落地,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多、面积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城乡差距大。而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是极其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城,尤其是大城市。不少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即使有了医保制度,还得有地方看病,否则医保制度只能挂在墙上,难以落地。如果农民生病,不管大病小病都集中到大城市或县城的大医院,不仅不方便,而且会造成大医院患者集中,天天人满为患,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农村医务室的建立,使问题迎刃而解。(www.daowen.com)
对村里的医务室,村民们普遍表示满意,这样村民伤风感冒,就不用跑远路到镇里或城里就诊,能够就近看病。村里的医务室和乡镇的卫生院、县城的大医院也有了分工,小病不出村,在村医务室看,只有患大病才到县医院,医疗资源有个合理配置,既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也避免了大医院的人满为患。建村医务室最直接的好处是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问题,使村民看病有了场所,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由于村医务室建在村里,对村民的情况了解,有利于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有利于“十三五” 期间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政策的落地。同时也为农村的居家养老创造条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我国进入“未富先老”社会,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如果农村也像城里人一样,建敬老院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显然不符合国情,政府的财政也难以承受,居家养老更符合农村实际。而农村医务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这就为农村的居家养老提供了可能,农村养老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当然,建立农村医务室,不能“一阵风”地走形式主义,关键要发挥好作用,确保可持续。农村医务室建起来,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医生,并要留得住医生。这就要有好的机制,如对在农村医务室工作的医生在收入上、晋升上给予倾斜,并建立定期交流的机制,把服务农村、服务基层作为医生岗位交流的制度,使医生愿意在农村工作,安心在农村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培养。农村不同于城市,农村的医务人员必须是全科医生,看病打针、挂瓶配药、检查检验都要懂,都要会操作,这样才能适应农村医疗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医疗资源要向农村倾斜。既然作为医务室,就要有必要的医疗资源,能够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地方政府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要向基层倾斜,农村医务室要有必要的医疗设备,用于基础的检查;要有必要的药品,用于普通的病痛治疗;要有必要的病房,满足医疗所用。只有这样,医务室才能正常运转,病人有了常见病才愿意去医务室治疗,医务室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