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移民新村:精准扶贫的新领域

移民新村:精准扶贫的新领域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直接关系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山区的农民搬到平原,建成了移民新村,这仅仅是下山脱贫的第一步,如何让移民“留得住”这才是根本,是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关键。浙江各地对移民的政策是很优惠的。建设移民新村,实现移地脱贫,这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移民新村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很好的启示。

移民新村:精准扶贫的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之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而且是精准扶贫的决战决胜之年。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直接关系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在20世纪末就消灭了贫困县,2015年又消灭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浙江来说,绝对贫困已经不存在,但贫困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相对贫困是依然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就全国来说,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在老少边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对浙江来说,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在浙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浙江武义、龙游、松阳等地通过建立移民新村,实现了下山脱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推进精准扶贫是有启发的。

由于自然和交通方面的原因,山区的村民相对贫困,增收致富的难度大。对山区的农村来说,要实现精准扶贫,最有效的办法是下山脱贫,建新移民安置点,即移民新村。但下山脱贫、建移民新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如何让山区的农民移得下来,又能致富这是难题——下山脱贫遇到的最大难题。

移得下是前提。让山区的农民下山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是很难的,基层政府可谓苦可婆心,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要解决“移得下”的问题,即解决移民的住房安置问题,而建造住房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基层政府无偿置换出一块土地,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基层政府根据移民家庭人口的多少设计几种不同类型的房型,供移民选择,使移民小区设计合理、规划有序,成为新农村的示范。同时,地方政府给下山移民一定的住房补助,引导山区的农民下山移民。通过这些举措,山区农民有能力搬迁、从山上搬得下,这是下山脱贫、彻底摆脱贫困的前提。

留得住是基础。山区的农民搬到平原,建成了移民新村,这仅仅是下山脱贫的第一步,如何让移民“留得住”这才是根本,是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关键。浙江各地对移民的政策是很优惠的。村里的政策是一视同仁的,也给移民相同的土地,这给移民吃了定心丸,使移民能够“留得住”。如今国家在政策上对“三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很大。种粮有粮种补贴,如果是种粮大户有更多的补助,并且国家有最低的粮食收购价,种粮的利益得到保障。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收入有保障。况且移民新村属于平原地区,离县城近,家家户户都可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各地农村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组织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确保了农产品的销路。可见,下山移民只要勤劳,完全能够自食其力,就能做到丰衣足食。

能致富是关键。浙江作为发达地区,在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不仅仅是解决精准扶贫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致富奔小康的问题。要让下山移民真正脱贫致富,光从事农业是不行的,必须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才是根本,但这恰恰是下山移民的难题。各地政府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利用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的政策,及时对下山移民的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移民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有能力转移就业,在城镇化进程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合适的工作。同时,各地农村也优先为移民考虑,把村里的卫生保洁、照料孤寡老人等岗位优先安排给移民,以增加移民收入,使下山移民很快适应新农村的发展。

建设移民新村,实现移地脱贫,这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移民新村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很好的启示。(www.daowen.com)

启示之一,精准扶贫要有针对性。贫困是绝对的,更是相对的。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扶贫事业举世瞩目,为全球扶贫做出重大贡献,使贫困人口大大降低,并且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将不复存在。但我国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一时也难以改变,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也不例外,其中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农村。同时,一些因病返贫、因残返贫也仍然存在,这些才是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厘清思路,抓住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精准施策,采取相应的措施,精准扶贫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从而加快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

启示之二,精准扶贫重在培养造血功能。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是扶贫的重点,扶贫对象清晰了,关键是怎么扶贫以取得效果并巩固效果,这才是精准扶贫的目的所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过去,为了解决山区农民的贫困问题,修路架桥,投入不少但效果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山区的生存发展环境差,修再多的路再好的路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年年扶贫年年贫。如果换一种思路,让山区的农民下山搬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因此,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找到贫困的根源,精准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培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使贫困人口有动力、有能力脱贫,精准扶贫才有效果。

启示之三,共同富裕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资源配置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市场失灵,这就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地方政府直接和贫困人口打交道,是精准扶贫的主力军,要按照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精准扶贫统筹规划,不让一村一户掉队。对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移民脱贫,让富裕的村庄来带动,实现共同富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创业发展中脱贫;对一些没有劳动能力或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给予低保的待遇,并在子女上学读书方面给予补助,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给贫困人口更多的扶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

启示之四,财政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精准扶贫离不开资金,政府扶贫离不开财政的保障,而地方财政资金又是有限的。处理好扶贫资金需求无限和财政保障有限的矛盾,核心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一方面,财政要尽力而为,在财政预算安排上把精准扶贫作为重点,优先安排好资金,优先给予重点保障;另一方面,财政要量力而行,财政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重点用在托底上,保障最需要的项目,保障最紧急的群众需求,并要体现公共财政的共同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的事业中,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