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财政收支矛盾是财政永恒的主题。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而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财政永远处于紧张运行状态,这是财政基本特征,因此财政投资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不等于财政不作为或财政不能作为,财政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或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投资必须结合财政的实际,重点是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投资起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资本投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财政投资要依靠发展政府产业基金来引导。政府产业基金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参照市场上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政府产业基金发展很快,政府产业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于财政投资、支持经济发展,但政府产业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最大的不同是产业基金是有偿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是无偿使用的,同时,政府产业基金有明确的使用方向,重点用于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政府产业基金有带动效应,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政府产业基金不仅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防范财政风险,而且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因此,为了经济发展,政府要逐步减少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形式,更多采取政府产业基金的形式。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利用政府的信誉,就政府的产业导向、政府支持重点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达到“少花钱,多办事,办成事”的效果,解决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快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财政投资要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是规范地方债务管理以来,解决政府投资问题的一种方式。PPP模式的核心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即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降低政府的债务负担,又为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找到突破口,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财政投资必须用好PPP模式,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积极运用PPP模式。对一些投资有效益,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而地方政府一时又拿不出足够资金的项目,如高速公路、高铁、地铁、饮水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要积极运用PPP模式,发挥PPP模式的优势,推进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的建设,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控制PPP模式的风险。运用PPP模式是有前提的,要有收益的预期,未来是有稳定现金流来保障的;否则,就是盲目的PPP模式,即PPP模式变成变相的负债,这是要严格控制的,也是不允许的,会给财政造成隐患,增加地方政府的新债务,导致财政风险的加剧。(www.daowen.com)
财政投资要引入竞争性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只有竞争才有活力、才有效益。竞争不仅是效益的基础,也是财政资金作用更好的保障。尽管财政资金不同于货币资金,公平是财政分配的前提,但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在效益优先的基础上,必须讲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财政投资的资金分配方式,要更多采用竞争性分配的方式。财政投资必须摒弃传统的“先有资金再立项”的做法,积极采取“先有项目再安排资金”的做法,把项目作为财政分配的前提。财政投资要更多采取竞争性分配的方式,把资金分配给更需要、更有效益的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投资要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又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美国减税的压力,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全国人代会后,我国进一步对增值税进行改革。从当年5月1日起,降低增值税的税负,把制造业17%的税率调低至16%、交通运输业11%的税率调低至10%,同时,又出台了系列减费的政策,仅降低增值税税率这一项有助于减轻企业4000亿元的税收负担,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国人代会以后,又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把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6%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同时,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各种减税减费的政策实质上也是财政投资的政策,相当于增加财政的投资。对国家出台关于企业的减税减负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税务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落实到位,保障所有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税费政策,实现涵养税源和“放水养鱼”的效果。同时,要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改革消费税,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