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奥古斯塔·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和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兄弟在法国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里放映了他们拍摄的一批短片,标志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真正诞生。
由于影像技术手段的限制,最初的电影时长很短,以单纯记录影像为主,往往只有一个镜头,摄影机被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拍摄。随着卢米埃尔兄弟对设备运用的逐渐熟练,他们开始试着在这些单一的镜头中添加具有故事性的情节,如《水浇园丁》中男孩踩住水管的恶作剧等。
1995年12月28日,正逢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现代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40位世界级电影导演受邀用卢米埃尔兄弟当年使用的最古老的摄影机,一人拍摄一部短片,组成纪录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Lumière et compagnie)。同时,出品方向他们提出了三个要求:拍摄时长52秒,不能同步录音,不能重复拍三次以上,而这52秒正是《火车进站》的时长。
包括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阿瑟·佩恩(Arthur Penn)、维姆·文德斯(Win Wenders)、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斯派克·李(Spike Lee)、大卫·林奇(David Lynch)、张艺谋在内的40位导演面对如此严苛的规定也颇为犯难,他们不知道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故事,然而他们都充满好奇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并且都交出了颇具个人风格的答卷。
作为电影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影片形式,短片能一直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原因正在于它的非凡魅力。
短片(short subject, short film)是北美电影工业在电影诞生早期所产生的一个片种。弗雷德里克·利维(Frederick Levy)在《短片拍摄101》的开篇中回答“短片是什么”时认为,短片的长度可能是30秒至30分钟或更长。制片人史蒂夫·海因(Steve Hein)也指出,你可以让人制作20分钟的短片,甚至是45分钟的短片,但一部短片的最佳长度不要超过10 分钟。[1]在北美,通常将长度介于20~40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而在欧洲、拉美和澳洲则可以更短一些,比如新西兰将长度介于1~15分钟的电影称作短片。而现今的电影界,并没有对一部短片的长度上限做出明确的规定: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时长设定为40分钟,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则设定为45分钟。
短片一直备受创作者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制作成本较低
根据《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一书统计,“叙事性短片对成本的要求各不相同,学生作品的平均成本在每分钟750美元。也就是说,10分钟的影片就需7 500美元左右,30分钟的影片就需要22 500美元”。这样的价格相比动辄千万的院线长片来说更能让初学者接受。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拍摄影片的硬件费用逐渐降低,较低的成本也使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更容易说服投资人或自己承担制作费用。
(2)形式风格多样,兼容性强
除了时长之外,短片很难用清晰的特征来界定。正是短片之短,使其成为新思想、新技术的试验田。短片类型十分多样,除了传统的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之外,实验探索性短片最为创作者所热衷。
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是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全片16分钟,无任何情节,是一部通过拼贴,一把剃刀划过眼球、一只死骡子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等毫无逻辑的理性镜头而组成一部实验性短片。短片之所以一直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中的主力,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实验片无逻辑叙事不适合观众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片除了拍摄者本人的资金极少获得财政资助外,制作团队的成员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整个电影的所有工作都由导演一人完成,因此短片的体量能够使经济压力小得多。
(3)提高创作者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
拍摄短片时,导演身兼数职是十分常见的,因此,导演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要能更为直观地了解镜头该如何设计,后期该如何处理及素材该如何管理。短片的叙事节奏与长片完全不同,短片要求人物、事件具有典型性,所以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观众引入事件、引发共鸣,就要求导演具有很强的叙事能力。
除了这些传统的电影短片之外,宝马系列网络广告The Hire与当下国内的商业微电影性质最为相似。2002年,宝马看准互联网兴起之势,邀请了8位世界级导演相继推出了8分钟短片,并以英国演员克莱夫·欧文饰演的雇员贯穿这8部短片。片中他驾驶着宝马汽车上天入地,车技出神入化,向观众展示了宝马汽车安全稳定的高效性能。虽然有着雇员与宝马车两项硬性要求,但8位国际一流的电影大师仍旧交出了风格各异的作品,而且水准极高。The Hire系列也因此成为世界广告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极大地提升了互联网广告的水准。
以下简要介绍这8部短片的精彩之处:
①《人质》(Hostage)导演:吴宇森(www.daowen.com)
本片保留了吴宇森导演一贯的枪战特色,讲述了雇员受雇拯救危难中的人质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张又曲折、惊险又刺激。宝马车的优越性能在本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全方位展示。
②《心脏》(Ticker)导演:乔·卡纳汉(Joe Carnahan)
本片讲述了雇员在拯救政治阴谋与心脏的双重压力下完成任务的故事,闪回、插叙等技巧,以及动作场面都非常值得一看。
③《击败魔鬼》(Beat the Devil)导演: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
本片讲述了十多年前,有传奇色彩的人为了换取名利把他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现在他想重新谈判,雇员受雇将他带去与魔鬼会面的故事。本片具有魔幻且充满野性的力量,尤其是剪辑部分极富特色。
本片讲述了雇员在运送一名犹太老人的路上忽然遭到其他车辆袭击,要求他交出偷盗钻石的老人,车手在武装分子倒数的最后一秒,决定帮助老人,助他摆脱追兵的故事。本片极富悬念,同时也有谐趣幽默的一面。
⑤《选择》(Chosen)导演:李安
本片开场延续了李安一贯的优雅风格,同时富有人性的哲理,完美地融合了东西方的审美,富有情调。影片结尾,李安让男主人公贴了一张带有绿巨人卡通形象的创可贴,则是李安利用宝马广告为自己的电影《绿巨人》做的一次广告,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算是本片的一大彩蛋。
⑥《跟踪》(The Follow)导演:王家卫
本片讲述的是电影明星怀疑自己的妻子有外遇,拜托经纪人雇佣雇员跟踪妻子,而雇员的跟踪却意外发现了不为人知的隐情的故事。这是一部极富王家卫哀伤气质的短片,片中不乏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晃动镜头及男女主人公若即若离的关系。比起其他几部影片对宝马性能的“炫技”,本片则另辟蹊径地强调了宝马品牌的情感力量。
⑦《明星》(Star)导演:盖·里奇(Guy Ritchie)
本片是全辑中最搞笑的一部,讲述了令人讨厌的女明星对助手呼来喝去,态度凶恶,而遭到助手与雇员联手报复的故事。该片诙谐幽默又充满正义感。
⑧《火药桶》(Powder Keg)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战地记者和雇员一起保护照片的故事,令人感伤之余又让人回味良久。
除了8位世界一流的导演之外,该系列广告的执行制作也是一位知名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电影人贾陈评论说,在这8部影片中导演分别从速度、时间、时尚、机敏、预知、关爱、娱乐、怜悯8个角度诠释了宝马系列汽车,无论是性能方面的展现还是品牌形象的塑造,都极为优秀。The Hire系列不仅是广告片的典范,更开创了商业广告类微电影的先河。
2016年,为了致敬这一系列广告片,宝马再次邀请克里夫·欧文扮演雇员出演短片《逃脱》,该片由新锐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执导,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乔·博恩瑟(Jon Bernthal)、维拉·法梅加(Vera Farmiga)等众多明星参演。15年过去了,除了The Hire之外,依然不变的大概就是对宝马车挡子弹、拽飞机等各种超强性能的展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