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世界上第一只现代意义的基金——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在美国出现了,呈现了“独立托管、保障安全、严格监管、信息透明”的特征。
1998年,国泰基金公司的开元基金、南方基金公司的金泰基金、华夏基金公司的兴华基金宣告成立,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募基金诞生。
两者相隔了74年。
彼时,中国正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索罗斯率各路投机者对东南亚各国资本市场发起攻击。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然后蔓延至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及韩国、日本……所到之处,各国各地区股市、汇市一片狼藉,金融体系濒临崩溃。
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资本市场风声鹤唳。
当韩国政府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的金融救助条件时,民众将之称为“第二个全国蒙耻日”。
这次金融危机给了中国强大的警示:中国迟早要成为投机者攻击的目标,将来如何抵挡?中国是否能培育出有实力抗衡国际资本的本土基金呢?
尚未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培养规范的机构投资者,这是当时的迫切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基金诞生于1772年,在荷兰的一位商人向小投资人发行权证,名叫Eendragt Maakt Magt,意思是“团结产生力量”,用以获得在中南美洲种植园的收益。可见,基金的本质,是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合起来,由基金管理人管理,以组合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基金在各国的快速发展,核心原因在于管理人专业的组合投资能力超过了普通的投资者,同时,信息的透明和严格的监管保障了其安全运作。
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一个起点出现了。在大资管行业中,公募基金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
1998年5月8日,华夏基金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兴华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净值为1元的基金开盘价攀升到2.01元。封闭式基金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高于净值的100%以上,这在世界基金史上也属罕见。可见当时的中国投资者对基金的期待之高。
在开局的1998年,人们并无法清晰地预测到20年后的情景。在那个庄股盛行的年代,基金经理们所主张的“价值投资”理念,天然地与投机思维相左。公募基金规模很小,摆在眼前的更紧迫任务,是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以及促进社会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直到2018年,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数据,为20周年做了一个小结:
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行业累计分红1.71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7.2%。前者超过同期上证综指的平均涨幅8.8%,后者,超出现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45%。(注:2020年5月三年期存款基本利率为2.75%)
同时,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各类养老金1.5万亿元。社保基金2001~2016年实现年化收益率8.4%,2017年收益率在9%左右。
作为20年的总结,这个成绩很惊人。尤其是16.5%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活跃在A股的投资者来说,心中恐怕是困惑的:为什么我们赚不到钱?
但是,数字总能说明一切。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8卷),2017年,个人持股总市值5.95万亿元,占沪市总市值21%,盈利3108亿元;机构投资者持股总市值4.53万亿元,占比16.13%,盈利11156亿元。
虽然个人持股市值更大,但盈利仅及机构的1/3。2016年,机构亏损3171亿元,个人亏损7090亿元。个人亏损超过机构1倍多。
虽然在短期内,有时散户买进一只牛股也可能获得较高收益,甚至会超过基金,不过,在中长周期内却是亏多赢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主力,经常挨骂的公募基金却总体上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是的,市场给投资者的第一印象,总是交织着错觉。
为什么不少散户炒股在短期内容易赚钱,在中长期内又往往以亏损出场?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在股市短期赚钱并不难,难的是长期生存下来。穿越牛熊循环生存下来的投资者,才是成功的投资者。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即便是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也无法轻松应对股市。面对沪深两市三四千家上市公司,甄别优劣,跟踪经营变化,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买进,并进行动态调整,决定什么时候加仓、减仓或清仓,这不仅需要掌握证券投资专业知识,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持续、高效的投入。(www.daowen.com)
何况,大多数人都无法战胜人性的弱点,因此,低位入市者少、高位入市者众。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29日的一周,在上证综指处于4600高点附近时,新增基金开户数达202.14万户;而在一年前即2014年5月30日的一周,新增基金开户数仅有9.18万户,相差逾20倍。
有不少个人投资者希望自己能像彼得·林奇、巴菲特那样做股票投资,但残酷的现实却总是给人重击。在2017年蓝筹股大幅上涨的行情中,这些投资者有不少取得了较好收益。在2018年的熊市中,大多数人又把前一年的收益回吐殆尽,甚至总体遭遇较大亏损。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社会分工时代的至理。
根据银河证券做的统计,国内公募基金成立20年来,全行业累计为持有人盈利2.23万亿元,其中,位居第一的是华夏基金,盈利2119.72亿元;全行业共分红2.06万亿元,其中,位居第一的也是华夏基金,分红1383.20亿元。
在创始阶段,中国公募基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投资人的信任。22年过去了,这种信任逐渐累积。现在,公募基金面临着新的使命。
在公募基金过往的运作中,基金定投最为接近养老投资的理念。
我们以“华夏回报混合A”为例,来做一个分析。
华夏回报混合A成立于2003年9月5日。据同花顺基金定投计算器测算,如果投资者从2003年10月18日起,每个月定投1000元,那么截至2018年11月23日,一共定投了182次,累计投入本金182000元。如今,该投资者的总资产达540686元,累计收益358686元,累计收益率为197.08%。
2003年10月22日,上证综指处于1400点附近,至2004年4月曾升至1700点以上,2005年6月6日最低至998点。虽然投资者开始定投之后,大盘上蹿下跳,惊心动魄,但在较为长期的过程中,投资者却能通过基金定投获取丰厚的收益。
基金定投又称为平均成本投资法,无需选择进场时机,只需预先设立每次投资的金额、时间和标的,然后根据计划按时投资,其间亦可随时申请暂停或赎回。基金定投的获利原则在于,利用平均成本法均摊成本,通过长期坚持定额扣款,利用复利的力量获益,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一点,恰与养老的诉求相匹配。
投资的一大难题是“择时”,不过,对于基金定投而言,最不需要考虑的恰恰就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很简便,特别适合需要每天上班的工薪族。
以华夏沪深300ETF联接(000051)为例,对该产品进行定投,每月1000元。如下图所示,假设具体定投时点有三个,分别为A在市场最低点买入,B不幸在市场最高点买入,C为随机时点:
假设均在2017年7月31日赎回,对比不同入场时点所取得的收益如下图:
所以,在最低点开始定投,收益不一定更高;最高点开始定投,多一点耐心,也能获得收益,画出微笑曲线。结论就是:对于定投来说,了解自身投资能力与目标,选中投资目标,最好的投资时点就是现在。
对于从年轻时就一直坚持理财的投资者而言,随着养老投资的推进,他们收获的还将包括穿越多轮牛熊周期之后所获得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把资金托付给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具有对人和制度的判断力和信心;在经历牛市的大涨和熊市的暴跌时,账户上的资产随之大幅波动,需要具有战胜贪婪和恐惧的勇气。投资不仅可以带来财富的增长,也是对人性的磨炼。
在我们看来,基金行业的22年发展,恰如一个反复锤炼的铺垫,目标指向一个社会责任——担当养老金投资管理主力军。
最早,中国人是养儿防老,后来,人们希望政府养老,如今,投资养老兴起了。这种社会理念的变化需要承载者。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已拥有144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产品超过7644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从全球市场近三四十年的经验看,公募基金在养老金管理的中长期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也都具有优势。
共同基金是许多美国家庭的主要金融资产,截至2017年中期,美国共有约1亿个人投资者、5620万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家庭持有共同基金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12万美元。
美国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数量和比例
数据来源: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2018美国基金业年鉴》
相比于低收入家庭,拥有更高年收入的家庭更可能持有共同基金。比如,2017年中,美国年收入大于5万美元的家庭中,有66%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而在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中,仅有16%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
根据2017年年中统计,92%的共同基金持有家庭表示,养老储蓄是他们的财务目标之一,75%表示养老储蓄是首要财务目标。截至2017年底,美国人通过缴费确定型计划(DC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IRA)持有股票、债券、混合型基金的资产总计为8.5万亿美元。
20年来,中国的公募基金公司已经用成绩证明了自己,但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蓄势,随着中国发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公募基金公司有了一个新的社会责任:将专业能力发挥到极致,在养老投资上服务于民众福祉之增进,为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