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翻开新加坡职员的工资清单,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工资构成。
回顾历史,小小的新加坡一直处于多元族群的文化冲突中;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淡水资源都需要进口;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些似乎都表明:它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但是,新加坡建国后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发展迅猛。
如果我们翻开新加坡职员的工资清单,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工资构成。
比如,一个税前收入5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5.3万)的工薪阶层,可能需要缴纳1万左右新加坡元的公积金,剩下的部分才需要计缴所得税。因为新加坡的所得税率极低,起征点极高,剩下4万左右新加坡元,需要缴纳的所得税可能仅有数百新加坡元。
这就是新加坡的独特之处。个税极低,财政收入少,养老基本上不要指望政府,养老金基本都来自个人和企业缴存比例很高的公积金。政府仅起到引导作用,一般不提供财政支持,也不承担国民的养老责任,只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对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个人储蓄的老人伸出援手,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救济服务。
从一开始,新加坡政府就试图避开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养老方面,更倾向于让有能力、有积蓄的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这便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成立的初衷。这也与新加坡人的性格特质有关。
新加坡先民以早年下南洋的华人为多数,靠着汗水和智慧,他们在东南亚争得立锥之地,并将这种精神作为生存“常识”传递给子孙。这种艰苦奋斗的情感底色遍布新加坡社会的上上下下,从领导层、政府到公民自身。(www.daowen.com)
新加坡华人已经把个人奋斗植入了他们的基因,所以,起始阶段,他们认为过高的社会福利可能会侵蚀这种基因,进而降低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收入差距是由个人能力、努力与社会竞争决定的。”这在新加坡是被广泛接受的信条。政府鼓励人们工作、储蓄、养老,而政府更多的是一个基金管理人的角色,引导人们储蓄、管理养老基金,并使用养老基金再投资实现增值。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老年人,新加坡政府和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并不把经济救济当作主要手段,而是鼓励自力更生。比如,通过《雇用老年人法案》设置了一系列免税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雇用62岁以上的老人。
用“养老金”来概括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可能有失偏颇。因为中央公积金是一个全方位的保障系统,其涵盖的内容不止养老。国民可以使用中央公积金来购买组屋(“组屋”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开发、售卖,购买不同房型有不同的申请条件,以实现“居者有其屋”为目标),也可以用于家庭保障和医疗计划等。
中央公积金局持有大量政府有价证券,比如新加坡举世闻名的组屋制度,起步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中央公积金。它听上去像一个政府部门,运营模式却类似于淡马锡公司(财政部监管、私人名义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这种封闭的基金管理模式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免遭全球经济震荡的波及。
新加坡政府无法干涉中央公积金局的投资行为,但可以通过调整养老金缴纳政策来影响其规模,因此,中央公积金之于新加坡,也是一种宏观经济的调控工具。经济繁荣时,可提高养老金的缴费率,加速资金回笼,抑制通胀风险;经济萧条时,可降低缴费税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投、融资,与此同时,国民手中现金多了,也能刺激国民消费。
作为一个国家,新加坡先天不足,以弹丸之地漂泊于大洋之上,缺少资源。但是,新加坡人却凭借坚韧的精神、高效的领导团队、合乎国情的政策和外交上的运筹帷幄,硬是在逆境之中站稳了脚跟,争得了发展机会,并在建国后短短二三十年中,就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客观上看,新加坡体量很小,管理上有很多便利之处,许多政策也只能在新加坡施行,但是他们所奉行的那种坚强、独立、勤劳、奋斗精神,却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