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上午冷风阵阵。此时正是周二上午10点,上海静安区江杨西路上行人不多,宽阔的马路中央,汽车一辆接一辆地呼啸而过。从宝华寺出来向西南方向去,走不多久,便能远远看见二三十个排成长队的老人。
这条路原本路宽人少,老人们排成的一线长队格外显眼,走近一瞧,是一家普通的小饭店,玻璃拉门上写着“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头顶的绿底招牌上写着三个白色大字——雨花斋。
一位身穿米黄色棉马甲的义工大姐上前向笔者解释:“我们是一家免费的素食餐厅,每天中午大家都能来这里免费吃饭,今天既然来了,进来吃一顿再走吧!”
此时,排队的老人又多了一些。排队的人群中,有坐公交过来的,有腿脚麻利骑着单车过来的,还有拎着一袋子饮料瓶废纸板等废品过来的,当然也不乏一些衣着干净整洁的老人。
“来雨花斋吃饭的有七成是老人,义工里,也有七成是老人。”义工大姐介绍说,每天来这家雨花斋免费吃饭的,大约有400人。
江苏省南京市首家公益性免费餐厅雨花斋,到2020年,全国已有超过700家雨花斋
“对很多老人来说,这个免费食堂是他们生存的最后依靠。”另一位义工说。
义工大姐说,也有许多拿着养老金、生活比较富裕的人,他们来这里就是为解闷,而且经常捐款捐物,“不管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很欢迎,只要不浪费,我们就很开心”。
雨花斋每天的饮食全部依靠爱心人士的捐助维持,包括捐赠的油、米、菜等。目前,全国已经有700多家“雨花斋”,简单一算,每天能为近30万人提供免费午餐。很少有人知道,各家“雨花斋”虽然名字一样,理念一致,却是各自独立的,由不同的人发起,由不同的义工团队运营。
这个社会的善念一直在温暖地流动着。(www.daowen.com)
来免费食堂用餐的老人并非都是穷困者。
61岁的朱大伯每个月有养老金3700多元,在北京的儿子也给他寄钱。每天中午他都去雨花斋吃饭。“我天天往这里来,又有饭吃,还能见见朋友。”据他自己说,每个月他都会主动背一袋大米、买一些蔬菜水果送来店里,以抵偿自己吃饭的“伙食费”。“雨花斋”对于朱大伯来说,和家一般。汪奶奶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来这里。她是退休教师,去世的老伴儿曾是部队的军官,因此福利待遇很好。虽然会做饭,但是她人老了爱忘事,又有青光眼,视力衰退得很厉害,在厨房做饭很不方便。有一次她表妹来家串门,才发现汪奶奶冰箱里存放的面包都已经有了淡淡的霉点,但她既看不清,又尝不出来,已经吃了几个。从那以后,她也慢慢成了“雨花斋”的常客。
空巢、独居是老人们来“雨花斋”用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些老人因为上了年纪,行动不便,所以每天会有专人给几位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提前盛好饭菜,并送到独居老人的家中。
早在2012年,原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就提醒大家: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有4.83亿,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的人数将达到2.6亿,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4%。
每天11点,全国的“雨花斋”准时开饭,虽然各自独立运营,但所有的“雨花斋”在开饭之前,都会先向店中的孔子像鞠躬致敬。《礼记》有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雨花斋”却做到了。“雨花斋”的发起人是已逝的文全长老。他也被坊间称为“雨花长老”。倘若我们把视野扩大一些——全国仍有超过1000万的高龄贫困人口,仍有1亿空巢、独居老人时常需要照顾……也许,我们要多做一点什么。
2018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称:“合理放宽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预留空间,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养老服务业发展。
在上海,政府在养老服务上的投入很多。比如,由政府主导并给予补贴的“长者照护之家”分布在各个街道,为老人提供公益的短期助养服务。就全国而言,脱贫攻坚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农村老人。笔者就听一些老人亲口说:“我在家里有一个儿子,在北京还有一个儿子。”“为什么呢?”“家里这个儿子还说不好,但北京那个儿子每个月钱都准时打到我卡里。”原来,老人说的是国家给农村老人的养老补贴,虽然金额不多,却令他们备感温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