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其他学科对价值概念的研究及其优化

其他学科对价值概念的研究及其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是隐藏在商品交换背后的一双无形的手,并以此为基础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行了研究。综合来看,关于企业价值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观点。第二类观点是从劳动价值论中的关于价值的概念出发,将企业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并认为企业价值就是凝结在企业这一特定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企业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其他学科对价值概念的研究及其优化

要进行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管理研究,首先要弄清价值的内涵,进而对价值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进行研究。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客体所具有的功能或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在不同学科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分析角度的不同,关于价值的内涵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以下我们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管理学中的价值理论进行分析。

1.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也不断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重商主义关于价值的理论。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是金银货币。重商主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价值的概念,但是却说明了价值来源于商品流通活动。

②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理论主要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威廉·配第在其所著的《赋税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他首先利用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这两个概念对商品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说明市场价格变化的规律是自然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价值。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是隐藏在商品交换背后的一双无形的手,并以此为基础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行了研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这一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进一步开展了研究。他认为,构成价值的劳动耗费中,不仅有直接的劳动耗费,还有间接的劳动耗费。他还讨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③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论,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他以商品价值分析为基础对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及价值内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衡量的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平均生产率所决定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如粮食可以充饥,水可以止渴。此外,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以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商品价格。交换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的一种特殊使用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交换关系或比例。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具有二重性。而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所决定的。因而,价值源于劳动,即劳动创造价值。

④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观点。边际效用学派对价值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认为,价值是使用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的满意程度。最先进行这一研究的是萨伊和格森,门格尔、杰文森等人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完善。其中庞巴维克的贡献较为突出,他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完善了相应的理论体系。边际效用学派关于价值的观点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的客观的属性,也不是实体,而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人们心中是可以比较的。

剑桥学派的价值观点。剑桥学派认为,价值是由一般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均衡价值的观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他提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用其他商品所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就是在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术语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两样东西之间的交换关系。”

2.管理学中的价值理论

在管理学中,价值被认为是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关系价值,并常常与价值活动以及价值管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管理学关注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价值活动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二是通过管理手段改变用户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管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价值、财务价值和顾客价值这三个方面。

(1)企业价值

国外学者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企业价值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对企业价值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内容涉及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并购、资产定价与风险收益、企业价值评估等方面,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之中。综合来看,关于企业价值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从企业资产核算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价值指企业在建造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费用的货币总和,具体包括企业厂房、机器设备及人工成本等方面。按照这一观点,企业价值就是其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的价格总和。很明显,这一观点不能完全解释企业价值,因为企业虽然是由各种资产组成的,但企业价值不能简单等同于各种资产的加总。企业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是由各种资产组成的,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按照相关规则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规律,企业总体的功能也大于各类资产的简单相加。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价值应该不能仅仅依据各类资产价格加总来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www.daowen.com)

第二类观点是从劳动价值论中的关于价值的概念出发,将企业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并认为企业价值就是凝结在企业这一特定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企业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一方面,企业具有使用价值,可以通过生产商品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具有价值,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在市场中进行买卖。企业虽然同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又与一般商品所指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区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企业价值。

第三类观点认为企业价值的核心是对未来获利能力的评估,企业价值的大小由未来各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现值所决定。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购买企业股票债券等形式使投资者获得分享利润的机会,也就是获取企业未来可能收益的机会。按照这种观点,当前的企业价值就等于企业在同一时期内可以获得的投资数量。但是这种观点也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价值,因为企业未来实际能获得的利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判断不可能特别准确。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并不全面。

(2)财务价值

财务价值主要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对价值的概念进行界定的,通常反映的是各类会计报表或账户中的价值。财务价值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额。

(3)顾客价值

1954年,Drucker首先提出“顾客购买和消费的绝不是产品,而是价值”。一些学者在此后也对顾客价值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说法众多,观点不一。综合看来,学者们对顾客价值内涵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菲利普·科特勒。他认为,顾客价值是指企业转移的,顾客能够感受到的实际价值,其表现形式为顾客购买总价值与顾客购买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顾客购买总价值指顾客从特定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全部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购买总成本指顾客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时由于需要所耗费货币资金、时间、体力等所形成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等。他还提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追求价值最大化,因此在选购产品时会关注产品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并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的产品,也就是说用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作为衡量产品的主要标准。

②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强调顾客的主观评价,认为价值是由顾客决定的而不是由供应企业决定的,顾客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顾客所能感知的价值大小。因此,企业在为顾客设计、生产、提供产品的时候,要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产品设计是否成功是由顾客对价值的感知决定的。詹姆斯·安德森等人在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基础上,提出顾客价值的大小等于顾客从所购买产品中获得的价值与所付出全部成本之间的差值,也即所谓的“净利益”。顾客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比较不同企业产品的“净利益”,并选择“净利益”较大的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的顾客价值。这一理论完善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并指明企业的发展需要将顾客的感知放在首要位置。

③关系价值理论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强调了顾客主观评价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价值往往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顾客与产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对方的关系在顾客的实际选择过程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的关系稳定,那么即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不是最符合顾客需求的,顾客依然可能会与企业达成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