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教学原则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对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度。
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保教结合原则等。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一些新的原则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一)思想性原则及运用
1.思想性原则的概念
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素质教育,落实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即把德育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儿童阶段的德教只是品德教育,儿童道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的教育和与人交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任何时代培养人才的目标都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是教育教学活动永恒的主题之一。
贯彻思想性原则,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标准,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公共财产,以及团结、诚实、勇敢、有礼貌、有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打下基础。
2.思想性原则的运用
(1)在儿童阶段逐步开展高标准、严要求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
(2)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年龄、个性、思想品德、行为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利用集体荣誉、舆论、行为准则和榜样作用教育和影响儿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4)根据儿童的实际活动对儿童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性格和行为习惯。
(5)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使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6)通过鼓励、表扬、树立榜样等方法激励儿童主动上进、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7)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避免空谈。
(8)调动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力量,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科学性原则及运用
1.科学性原则的概念
科学性原则是儿童所学知识和技能必须正确、可靠、符合客观规律。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和方法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客观条件,即要保证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儿童的身心和智力发展很快,但因为年龄小、经验不足、判断力差、模仿性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其进一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违背了科学性原则,使儿童学习到一些非科学的知识,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现在的进步,更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坚持科学性原则极为重要,它不仅能让儿童在最佳发展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技能,迅速提高智力水平,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科学性原则的运用
(1)教师应选择符合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正确教学内容,使儿童学习到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2)教师必须准确地传授知识,帮助儿童形成科学正确的概念。
(3)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4)注意学科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等。
(5)科学组织儿童的日常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长和活动量。
(三)发展性原则及运用
1.发展性原则的概念
发展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幼儿园的目标是使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偏重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穿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教学不应落后于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而应以尚未完全成熟但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为基础。落实发展性原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儿童现有知识、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当超前的教育要求,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引导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起来。总之,不应低估儿童的能力,错过发展的机会,也不应强迫他们成长得太早,超出发展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
2.发展性原则的应用
(1)深入了解所有儿童的概况、发展水平和潜力,并作出正确估计。
(2)教材的深度和难度要适当,难度应略高于目前的发展水平,但不超过发展的可能性,使儿童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
(3)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使儿童更易掌握教学内容。
(4)综合运用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最近发展区”中教学,使儿童获得知识、提高智力。
(5)因材施教,让每个儿童都能在自己能力基础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6)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改革,促进儿童积极进行独立活动,实现儿童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
(四)灵活性原则及运用
1.灵活性原则的概念
灵活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变化,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活动。也就是说,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过程都是灵活多样的。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环境选择、计划制订还是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可能会发生没有预想到的情况。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儿童教育的规则和特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正确估计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灵活调整。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会,取得良好效果。
2.灵活性原则的运用
(1)掌握儿童的当前水平、学习态度、意志个性、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因材施教、深入浅出、量力而为地进行教育,使所有儿童都能得到提高。
(2)针对不同学科和内容采取对应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3)充分了解本地的实际儿童教育情况,结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根据实施情况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引导儿童多动脑、多实践,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课程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的日常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教育,丰富儿童的知识,开发儿童的智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健康成长。
(五)直观性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的概念
直观性原则是指结合儿童的感官和经验,通过直观的手段引起儿童兴趣,从而达到丰富儿童经验和感性知识、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效果。
直观性原则符合儿童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的特点,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培养儿童观察、理解、接受、记忆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直观方法如下:
(1)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考察和小实验等。
(2)模型直观。包括观察图片、书籍、模型、教具等。
(3)电化教育直观。包括幻灯片、视频、录音等。
(4)语言直观。指教师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述。
(5)动作直观。包括示范、演示等。
2.直观性原则的运用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直观方式,无论采用哪种直观的方法,都应符合教学要求,有效地形成清晰的印象。
(2)要结合儿童的感官训练,让儿童有机会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和感知事物,加深儿童对事物和现象的印象、认识和理解。
(3)教师应注意直观手段与语言教学、行动演示的结合。教师应以简洁、生动、引导性的语言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带领儿童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强化教具的作用,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
(4)正确使用视觉教具,注重教具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教具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无法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并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
(5)将直观形象、抽象思维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利用直观活动使儿童对教学内容留下印象,通过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和总结,使儿童形成较为完整和正确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六)启发性原则及运用
1.启发性原则的概念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启蒙诱导的方式帮助儿童主动积极地学习,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自主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儿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儿童的双边活动,如果儿童没有积极性,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将学习的社会意义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有关。因此,幼儿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使得儿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思考,产生初步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智力活动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拥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如下:
(1)学习态度良好,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且不轻易半途而废。
(2)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善于思考和提问。
(3)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善于用语言动作来表达从活动中感知到的事物和获得的知识,会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www.daowen.com)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1)教师应根据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儿童当前水平、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的教材,从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2)教师应采取比赛、演讲、专题教学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应采用提问、比较、游戏、实践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儿童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用智力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4)教师应树立热情、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结合儿童的差异,与儿童及时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儿童有一个正面的学习心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5)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求和批评。
(七)趣味性原则及运用
1.趣味性原则的概念
趣味性原则意味着教师必须使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充满能够刺激儿童强烈学习兴趣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儿童在快乐的气氛中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儿童时期,认知发展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学习往往以兴趣为主导,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以好奇心和积极心理学为主导。儿童的年龄越小,目的性就越弱、越容易情绪化,不能长时间专注,不能靠意志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需要外部提供刺激。因此,只有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符合儿童的特点,才能使儿童接受并产生兴趣,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儿童的特点来进行,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活动中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活跃的精神。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和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兴趣是调动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2.趣味性原则的运用
(1)应选择符合儿童特点和儿童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儿童的直接兴趣,并通过启发和归纳,进一步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儿童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直观手段,利用实物、模型、电化教育、生动的语言动作来增加教学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3)以游戏为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将教育与各种娱乐活动相结合。活动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当地条件并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使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4)根据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对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各种知识活动。
(5)积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儿童创设各种类型的活动角,使儿童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用来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6)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感染受教育的儿童,使教学过程更加充实、生动、有趣。
(八)实践性原则及运用
1.实践性原则的概念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组织活动,通过与活动对象、教学对象的互动,使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继续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深化改革,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性原则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以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为基础,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教学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
在实际活动中,儿童的感官活动是协调的,大脑是活跃的,当他们通过各种感官接触各种外部事物时,首先获得的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关系的认识,即感性认识。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形成对事物本质和内部关系的认识。但此时认知活动还没有结束,因为从实践中获得的理性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并在其中得到检验。同时,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必要反复练习。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认知,才能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
此外,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开展教育实验活动,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模式和方法,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这也是实践性原则的要求。可见,实践性原则始终贯穿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实践性原则的运用
(1)教师在组织儿童参加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要求,让儿童在活动中反复实践。
(2)要信任儿童,让他们独立进行实践活动,也要在活动中为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3)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活动必需的材料、环境、时间,以及交流机会。
(4)教师还应鼓励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手段。
(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保教结合原则及运用
1.保教结合原则的概念
保教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树立保育与教育并重的思想,使儿童健康成长,同时提高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保育”是指照顾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如对饮食、穿衣、睡觉等生活制度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注意卫生,预防疾病,确保安全;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按照《纲要》的要求开展全面教育,发展基本动作,习得浅显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保教结合原则不仅是促进儿童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幼儿园发展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教育与保育相结合,不仅要注意保护儿童,而且要注意活动的教育作用。
2.保教结合原则的运用
(1)教师应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在工作中平衡保育与教育的比重。为了实现保育教育的共同目标,必须把保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2)教师应重视教学活动,但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加强保育工作:①科学合理安排儿童活动,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充分的自由活动机会,注意活动的时间、方式和强度。②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如环境的采光通风、儿童活动时的姿势动作、活动材料的安全性等。③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提高教学效果。
(3)保育员负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然而,日常活动中的教育和环境总是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①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加快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②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③注重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发展,引入简单的知识,培养儿童的智力和良好品质,激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整体健康的人格。④科学安排儿童日常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健康习惯。
(4)保持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和密切配合,使家庭与幼儿园在保教意识上形成共识,避免家庭与幼儿园力量的抵消。
(十)环境教育原则
环境教育是利用环境中的因素对儿童进行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关系、幼儿园管理制度、课程安排等。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创造和利用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心理和社会条件,也是儿童教育的宝贵资源。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纲要》,幼儿园应当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2)鼓励儿童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感受和体验环境对自身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热爱和保护环境。
(3)利用和开发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优化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4)与家庭、社区、社会等力量合作,共同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十一)课程开发原则
幼儿园课程发展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知识的构成;二是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征,同时保持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而设计制作的课程产品,在构思和设计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素质
课程建设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着力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整合知识、儿童和社会,系统地设计教育内容。
(2)生活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穿和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快乐以及成长和生命的意义。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内容进入课程,使生活教育化和教育生活化成为可能。
(3)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活动,反映教师和儿童的内外部特点。教师的内部活动特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外部特征包括教育过程的可操作性、表现性、技能等。儿童的内部活动特征包括思维、想象、兴趣、态度、情感等,外部特征包括参与活动的表现、合作情况、活动延伸的表现等。
(4)综合
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结合。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应通过整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课程功能,促进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
(5)地域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地区和民族的特点,弘扬地方和民族文化,探索地区教育资源的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整合素材,加深儿童对生活区域的理解和感情。
(十二)科学评价原则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了解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下几点:
(1)发展性
儿童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心理同化、吸收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广的情感呵护儿童的点滴变化和潜在发展。
(2)情感性
在课程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全心全意和热情的态度去鼓励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充实自己。
(3)完整性
新课程注重儿童群体和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重点在于注重对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度,以及所有儿童的兴趣、态度、思想和想象力等身心主动参与程度的促进。
(4)多样性
3~6岁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同的,评价应该在促进儿童共同发展的同时,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评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使得每个儿童的潜力都能得到开发。与此同时,评价的内容、形式、过程,以及评价者的参与和互动中也应反映多样性。
以上就是幼儿园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也总结了更具体、更符合具体情况的教育教学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项原则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关联的、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对待这些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的特点选择性地正确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