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亚杰理论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平衡与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解释认知过程的发展过程,把人的认知发展阶段概括为连续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出现,并有着质的差异,它们分别是:感知与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16岁)。阶段出现的顺序不变,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且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具有以下影响和启示:
1.应重视为儿童提供实物,使儿童能够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更依赖于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是提高主体认知能力的原动力,儿童的思维来源于行为。因此在学前课程中,出现了以拉瓦特里早期儿童课程(ECC)为代表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儿童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者认识到皮亚杰的理论是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即:将儿童视为主动学习者,鼓励儿童自己动手,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获得表面的逻辑概念。
2.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自我调节和抽象思考
皮亚杰的理论为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基础:教育要适合各个水平层次的儿童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儿童自主活动,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儿童得到的教学应该匹配当前的智慧技能。
(2)一般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建设。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只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发展、促进儿童自主建构和自我调节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抽象思考。(www.daowen.com)
(二)维果斯基理论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在知识建构方面,皮亚杰强调自我创造新的知识,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更注重文化、语言和其他工具的知识传播,以及知识的社会性。维果斯基主张个人的主观世界起源于社会,与社会密切相关。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范围内相互作用和传播。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维果斯基的理论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社会交往决定了儿童的知识建构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当儿童与他人互动时,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群体实践,可以获得社会文化,调整和改善个人认知结构。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从认知、情感、美学等方面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共同创造,他们不仅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且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建构知识。
在维果斯基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创造环境、提供教材和示范操作,还要营造积极的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的集体氛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中,更多的是群体学习、集体学习;在对活动内容进行思考和构思时,它不仅限于物理知识和逻辑知识,而是越来越广泛地涉及认知、情感、人格、社会性、美学,以及其他道德和社会知识的各个领域,重视儿童通过社会和人际关系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建构。
2.“最近发展区”与“鹰架教学”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任何行为都可分为高、低两种层次,行为水平较低的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独自完成或了解事物;行为水平较高的是儿童借助外界帮助完成事情。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是向儿童提供指导并逐渐转化为外部支持的过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维果斯基的理论指导着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使教师的广泛参与合理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努力在“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鹰架”,从而使儿童得到能力上的提升。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儿童在活动中的动态,并及时发挥“鹰架”的作用。维果斯基的两个重要概念促使教师在与儿童一起学习和互动的过程中,将自己定位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对话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