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徽科技人才发展的做法和成效探析

安徽科技人才发展的做法和成效探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20年底,安徽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较2016年增加了51家。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已重点遴选支持了六批共6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十三五”期间,随着“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安徽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等城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各项人才一体化合作。安徽着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安徽科技人才发展的做法和成效探析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全省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和实施“人才30条”“科学中心10条”等政策和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和工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安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35万人(见图3-1),较2016年增长了35.94%,其中高层次人才达45万人。

图3-1 “十三五”期间安徽专业技术人才数[1]

1.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吸引国际一流人才

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能够吸引和汇聚国际一流人才资源。“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立柱架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安徽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在建3个、预研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和未来技术研究院,涌现出量子计算原型机、动态存储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底,安徽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较2016年增加了51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2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各类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为安徽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基础。截至2020年底,安徽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省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数355人次,较2016年增长了110.06%(见表3-1)。

表3-1 “十三五”期间安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情况[2]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聚高端领军人才

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集聚一批人才。安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梯次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约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6年的23.31%提高到2020年的40.26%。围绕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徽省组织实施“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省特支计划”),每年支持100名左右直接服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已重点遴选支持了六批共6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扎实推进“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升了安徽省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该工程自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20年底,已连续实施13批次,累计支持418个产业创新团队(见图3-2)。

3.加快创新主体建设,培养造就创新人才(www.daowen.com)

图3-2 “十三五”期间安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115”产业创新团队累计数[3]

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科技人才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安徽扎实推进《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流学科,使之在一些重点领域成为培养和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摇篮。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115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98所。科研机构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科研创新实体,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和主要培养基地。截至2020年底,安徽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 074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1 288个,中央驻皖院所16家,聚集了众多高端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策源地。安徽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为龙头,充分整合全省科研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积极打造综合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企业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截至2020年底,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 369家,高新技术企业8 55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 085家,为安徽源源不断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截至2019年底,安徽研发人员(R&D)折合全时当量175 318人年,其中,科研机构11 001人年,高等院校21 066人年,企业135 165人年,分别占比6.3%、12.0%和71.0%(见表3-2)。

表3-2 安徽省研发人员(R&D)投入主体构成情况(2016—2019年)[4]

4.加强开放协同合作,汇聚全球科技人才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期间,随着“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安徽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等城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各项人才一体化合作。安徽着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持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实验室和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在安徽设立研发平台。建立完善风险承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推进长三角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扩大国际创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建立更加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增强安徽对全球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吸引与配置能力。通过共同推出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联评、人才培训等试点合作项目,安徽更深地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建设,一体化试点举措正不断落地。制定《安徽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引进人才项目计划工作制度,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专家或人才。推进海外引进人才便利化,在全国首批启动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制定印发安徽省“人才签证《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办理服务指南”。截至2019年底,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6 292件,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150件,为高端外国人才多次往返安徽提供绿色通道。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及“合肥国际人才网”,已入驻人才分类认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6个业务服务窗口,提供业务咨询办理突破4 000人次。

5.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激励用好各类人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是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要因素。健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出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创新高校院所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有关政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人事管理细则等文件,完善首席科学家、柔性引才等制度政策。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靶向引进国外顶尖人才。开展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出台《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鼓励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全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奖补。出台《关于支持各类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安徽省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和引才平台分别按照ABC三个层次进行奖补。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扶持资金已累计立项扶持27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财政投入达12.63亿元、引导地市和社会资金投入近70亿,贡献税收超过4亿元。其中,累计引进院士团队16个、“国家引进人才计划”团队25个、归国人才团队34个,形成了跨境融合的“海归军团”、跨区协同的“徽商军团”、国家大院大所的“空降军团”以及名企“高管军团”四类创新创业军团。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化。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青年人才等各类重点领域人才评价办法。出台关于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指导意见,为引进人才评定职称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修订《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标准条件》,让科研人员以多种形式展示工作业绩,充分肯定其科研成果,激励其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