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管理的国际化,以加快海内外人才集聚步伐。但是,从以上国际化大都市比较中,可以看出上海的人才国际化还需要在很多方面作出突破,人才国际化发展还任重道远,基于以上情况和未来上海人才国际化需求与发展定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以张江为科技创新主阵地,充分发挥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集群作用,制定引进国际人才政策包,吸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及其团队等;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主阵地引进实用型技能人才、产业高端化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打造示范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另外,要及时进行人才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让国际人才带来的智力优势、思维优势和技术优势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动力[15]。
第二,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为国际人才引进试验田,探索国际人才引进制度创新,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引进国际人才的中转站,特别是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在短期内集中临港新片区各类资源引进重点人才。临港新片区应深入研究作为“国际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聘用、人才薪酬等方面如何与国际接轨,发挥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的品牌效应和放大效应,让国际化人才在上海扎根和成长。
第三,加强国际教育,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升各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要重视学校对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国际化课程设置,推动中小学双语教学,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对话能力的本土人才;二是要通过开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等,适当扩大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国际人才的规模,注重招收国际留学生和国际人才的质量;三是通过放宽居留政策等措施鼓励国际人才和优秀国际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国际动力,增强整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16]。(www.daowen.com)
第四,营造国际化的生态环境,打造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人才服务区。一是发挥上海移民文化优势,创造一种更加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更加国际化、多样化的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二是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服务网络和平台,为国际人才提供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三是探索国际化社区建设新模式,打造多元语言环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社区,包括生活配套、信息通信设施、办公居住场所等;四是上海市要积极引进国际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全球人才服务平台,大力争取国际会议论坛、国际赛事等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主办权,推动上海进一步走向开放化、国际化。
第五,上海的人才国际化进程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协调一致。一是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要与相应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规划紧密结合,应进一步摸清国际化人才在上海各类产业的数量分布,从未来上海城市的发展规划、发展策略来确定国际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真正推动城市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人才国际化除了体现在吸引外籍人口的强度,还体现在与外籍人口所在国家、家乡的经济文化交流。外籍人口可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带动上海产业走出去,也可以更好地推动外籍人口的家乡发展,互相受益。三是要注意避免“郁金香效应”和人才泡沫现象发生。历史上,当某些产业受其内部的价值规律支配而获得合适的利润时,能够促进各个产业的竞相发展;但荷兰郁金香产业的暴利致使人们疯狂发展郁金香产业,大量人才、资金等竞相流入郁金香产业,使得荷兰其他产业枯萎,最终变成经济泡沫。这些教训要避免出现在上海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
第六,国际化的人口引入必须是逐步进行的,不能成批量、流水式引入,因为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反而不能产生异质互补、多元交融的协同效应。整体上,国内越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地方,就越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应注意国际人才数量在管理梯队中的比例。从前面关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现,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人才的国际化基本处于一个平台期,到一定阶段会稳定到一定比例,甚至出现下降,因此,未来上海人才国际化的发展程度和达成目标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