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开发专项行动巩固推进

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开发专项行动巩固推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聚焦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核心使命,聚焦经济社会主战场、保障改善民生的需求,聚焦服务发展的人才开发导向,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开发力度,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及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定点实施配套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开发专项行动巩固推进

聚焦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核心使命,聚焦经济社会主战场、保障改善民生的需求,聚焦服务发展的人才开发导向,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开发力度,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大飞机、燃气轮机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装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人才紧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撑“十四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发展中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重大需求,优化统筹人才支撑计划体系。定向部署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强化与各类人才计划之间的衔接配套,重点支持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全球创新产业视野和创新创业潜力的人才,促进产学研联合培育、跨界使用人才的模式,塑造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带头人和创新创业领袖,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人才链。

1.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搭建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数据库,定期组织开展海内外人才引进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端人才,加大引才专项项目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为相关人才提供出入境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性生活保障,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年轻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进一步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人才的蓄水池。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鼓励高校整合校内人工智能研究资源,适当增加驻沪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名额。鼓励企业、高校合作编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专业程度的培训教材和课程,集合国内外高端专家,建立人工智能公共教育课程平台,依托上海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设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基地、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等,共同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紧紧把握人工智能人才在未来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作用,贯彻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精神,围绕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建设任务,落实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即到2021年培育20万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队伍。提高继续教育对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贡献度,三年内完成专业技术人员中6万名的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培训目标。为上海重点培育100名青年卓越人才、1 000名青年优秀人才,推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助力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

2.集成电路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集成电路的“三高”,即高知识密集、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的特点,全方位培养如高端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专用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人才、先进设计自动化工具人才等,实施卓越制造人才计划,培育专业人才。在集成电路领域,打造一批“上海工程师”“上海师傅”,重点支持面向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高精尖人才,加强住房、落户等人才服务,形成集成电路的上海人才品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人尽其用。瞄准集成电路的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一批卓越科学家,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www.daowen.com)

设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通过符合集成电路产业需求的、实用的培训体系,开展面向毕业生、社会人员的岗位就业培训和在岗人员的职业提升培训,解决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组建产教联盟、探讨教学方案,针对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覆盖集成电路生产线操作、设备安全维护、制造工艺技术、封装测试技术、芯片设计全流程的岗位技能,供应链管理,创业企业管理等产业普遍需求的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实训环境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技术同步并不断更新,制造实践与目前上海已有的制造工艺创新平台相结合,设计环境与主流的EDA厂商合作搭建,培训实践项目与行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以确保被培训者能学以致用,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驻沪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一起打造国际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新型的创新学院,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集成电路高端人才机制,打通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和交流途径。同时,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的协调合作,加强地区性产业规划,发挥好群聚效应,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长三角区域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深化集成电路行业紧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

3.生物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生物医药人才和团队。实施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领军人才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计划,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集聚;着眼于生物医药科技未来发展,优化战略布局,探索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吸引和培育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推进产学研结合,制定政策鼓励打破行业、部门分割及行政隶属关系,将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有机整合,合作组建创新团队。依托于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通过留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加强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的工作力度和能力配置,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生物医药科技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生物医药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对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和重点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和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吸引符合目录要求的急需紧缺人才到上海工作,引导相关人才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据国家及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定点实施配套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加强学术交流。实施有利于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的倾斜政策,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出一批跨学科领域、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支撑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统筹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除继续大力培养从事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外,我们还要加大培养市场营销、中介服务、项目管理、产业化管理、国际技术转移、商业模式策划、品牌创建等方面人才的力度,确保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强生物医药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整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促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单位的合理分布。我们更要优化生物医药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制度,完善政府津贴和培训补贴制度,改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