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归根到底是要回答“当今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基地的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一直被一些东西所感动着:这种感动来自复旦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复旦校园里那一张张灿烂而自信的年轻面庞,来自基地同伴们的孜孜以求,更来自周国正校长“大德大爱”的个人魅力。我觉得我是在这些“感动的源泉”里找到了最恰当的德育“节奏”,他们无不在向我传递出德育工作者的脉脉温情。是啊,我们该如何将德育本该有的“温情”默默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呢?
正如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即使我们可以一个音符不差的弹奏出来,但如果乱了节奏,我想,也一定不会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记得在一次交流会,当导师们问及:你参加这次基地学习的动机是什么的时候,一位校长说:教育,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行进在路上,只是,现在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回过头等等已经落在我们身后的灵魂?这让我我听了很震撼,同时,也在反思:是的,如果跑赢了身体,却输了灵魂,那么德育甚至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时代发展到移动互联网阶段的今天,也就是人们戏称的“快餐时代”里,许多的育德工作都被“项目化”“任务化”“阶段化”,甚至片面的“隔离化”。一种以任务驱动为目的的德育工作,几乎是忽略全部的“过程”而去追求所谓的“效果”。我想,这样的德育必然脱离了德育工作的本源,也就是脱离了周校长提出来的“真正有效的德育、德育创新的检验标准都只有一条,即是否是以学生为本。”如果不是以学生为本,这种德育也必然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恰当的德育理念,也是难以得到落实的。因此,我觉得,我们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否也应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设计合理的“节奏”?是否能让德育,在润物细无声的师生交互中,在充满想象的同伴教育中,传递出脉脉温情?(www.daowen.com)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龙茗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