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生通过脚步选择之后

学生通过脚步选择之后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用“脚”选择课程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以后每次都要学生“无奈”选择吗?显然,这样的德育是把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没有把学生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的建构者,所以难以深入触及学生的心灵,难怪学生就用“脚”选择,就是不选修。为了使工作深入开展,学校与龙华烈士陵园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通过脚步选择之后

开学第一周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学大楼里巡视,班主任小A怒气冲冲地拦下了我:“校长,这件事没办法干了,你们领导应该好好想想办法。”

我心中一惊:什么事情,让一向沉稳、能干的小A感到束手无措了。“有事情,慢慢说,总有办法解决。”我急忙说道。

“这几天,全校学生上网自由选修校本课程,有些课程根本没人选,有些课程,网上报名系统开通没几分钟,就已经人满为患了。现在,让我们做学生工作,去选修那些没人选的课程,可是,学生不愿去,觉得没劲,浪费时间。”小A像开机关枪似的快速把事情说完了。

我说:“这要好好做学生工作,他们现在正处在成长期,要多接触不同的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身修养,全面发展,不能根据个人喜好,听之任之。”

这时,闻讯的其他老师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说起了这件事。

“校长,我们已经做工作了,把道理都讲清楚了。可是有些课程,如‘中学文明礼仪’课程第一次开设时,报名的学生很多,但是现在基本没有人报名。什么原因?学生不喜欢,认为说教太多了,厌烦了。然而,‘生物和环保’课程每次报名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学生说,活动比较多,可以到校园一角的有机农场观察、劳动和研究。”

“现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就剩下这些了,要‘赶鸭子上架’,必须让学生选择,学生就是被迫去了,无法吸引他,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吗?”

听完老师们反映的这些情况,我待他们情绪平静后,又交代了几句。不久,在班主任老师们的“工作”下,学生“无奈”地接受了学校给的课程。事情解决了,回到办公室,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学生用“脚”选择课程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几年前,学校根据当时德育工作存在的两难境地(其一,缺乏自主性,面对上级各部门的各种要求,往往是疲于应付,亦步亦趋;其二,教育效果不明显,老师讲半天,收效甚微),依据“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行了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来关注学生成长的需求。那时,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间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改变了原有德育工作的“单一化”,使之向着“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包括“中学生文明礼仪”“人文精神和个性发展”等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德性的养成。为什么现在却不受学生和老师欢迎了呢?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以后每次都要学生“无奈”选择吗?

我赶紧找有关老师了解情况,通过调查、思考,我明白了问题症结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叛逆思想突出,要求独立,逐渐地不再被动地听从他人的教诲和安排,越来越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然而,我们现在有些校本德育课程存在着将德育课堂化的倾向,老师们没有深刻理解育人的价值和途径,课程内容的设计和传授方式不合理,没有与学生情感体验、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把德育课程的作用理解为“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了。显然,这样的德育是把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没有把学生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的建构者,所以难以深入触及学生的心灵,难怪学生就用“脚”选择,就是不选修。联想到前一阶段,学校学生处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全校学生评选最喜欢的校园活动,义卖活动、体育节、艺术节、大学文化体验日等活动名列其中,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其中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符合学生的需求。看来问题是出在这里。

那么,如何进一步开发学校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各种校内外课程活动过程中,以开放的自然状态,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呢?要做到这些,光靠学校的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校内外结合,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深入挖掘本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将“源头活水”引进学校,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

不久,在龙华街道所属学校和单位的座谈会上,听到了有关龙华烈士陵园的介绍,其中龙华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地(遗址区)等丰富的资源,让以前对这块近在咫尺的宝地已经熟视无睹的我们怦然心动。回到学校,我们与学生处、团队等部门和骨干教师多次展开讨论,商议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每次讨论都非常激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对新资源不熟悉,不知如何开发;有的认为应该采用新的理念与方法来设计课程,不能走老路……共识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产生:如果不改变观念,课程不贴近学生,就无法吸引、感染学生。大家决定挖掘“龙华烈士陵园”这个社会资源,开发“龙华魂”体验性德育活动课程。

在教师们深入考察龙华烈士陵园,熟悉烈士陵园的教育资源后,学校又邀请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改变老师们的观念,并给予课程设计的指导。这时候,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本次德育活动课程开发不同以往,就是依托龙华烈士陵园,设计出可以操作的、适合学生参与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团队活动、自我管理、评价选择等的不同情感体验,并通过反思、讨论,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规范。在这基础上,学校趁热打铁,召开专题会议,为课程开发献言建策。当时,会议现场非常热烈,发言踊跃,教师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方案。最后集各方智慧,决定从以下五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深入挖掘烈士陵园的育人价值。

1.成立龙华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队伍,让学生为游客们义务讲述烈士的故事。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又能锻炼其能力,培养其品德。(www.daowen.com)

2.依托龙华烈士陵园,利用入团(队)、入学教育、18岁成人仪式、清明节等各种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其奋发图强。

3.把语文、社会、思想品德书法课堂教学中,与烈士陵园内的景物、展品、碑文等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开展学科拓展活动。

4.把烈士陵园内的相关展览和讲座,引入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5.积极开展以“龙华烈士陵园”内烈士的故事为创作素材课本剧、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朗诵等活动。

为了有利于课程的推进,学校成立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学生处牵头,各相关学科老师、德育工作者等参加的课程建设小组,来集聚各方智慧,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为了使工作深入开展,学校与龙华烈士陵园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机制、措施的建立和实施,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老师们根据新的课程设计思想,运用新的课程设计方法,边做边摸索,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活动计划或方案,并科学组织。在活动前,不仅召开学生动员会,还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不仅要学生自主讨论制定活动公约,还注意引导,使公约符合实际,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明确任务,布置学生学习有关书籍,查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等,还进行方法的指导;为便于活动中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让学生根据活动任务自主结合成各个小组(队),选定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还明确每一位成员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督促其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学校不仅及时督促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予以整理、总结,还开展各种交流学习,努力将德育成效固化,扩大影响。

从此,有着学雷锋传统的龙华学子,经过选拔、培训后,利用课余时间在龙华烈士陵园为参观者讲解陵园历史等知识。几年来,学校有近百名同学参加了这个活动。讲解,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轻松活儿,为了练好基本功,队员们从解说词、语音、语调,甚至站姿、手势等都严格训练,从不马虎。每一次讲解对队员们来说都是在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使他们更懂得了“龙华魂”的内涵。学生讲解的烈士事迹在感动着千千万万游客的同时,也感染着本校所有学生,烈士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一届又一届龙华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生长,发扬光大,他们将烈士的精神内化为勤奋学习、无私奉献的强大动力。有一位同学在参加这些活动后,在感受中写道:“我被烈士为国捐躯、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也正因为这样,我义无反顾地参与了‘龙华烈士陵园导讲员’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起初的试一试,早已在实践中发展成了得心应手,因此,我爱上了这份志愿者的服务工作,真的,很光荣!向游客们介绍着他们——17岁就牺牲的欧阳立安、视死如归的“左联”五作家、甘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彭加木等。这些烈士,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共和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是我们这代人不能忘怀,并且一定要继承的!我为能向大家介绍他们而骄傲!现在烈士的精神,已化为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动力源泉,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出力。”在活动中,多名义务讲解者获得由龙华烈士陵园颁发的龙陵优秀志愿者称号,学校曾多次获得由龙华烈士陵园颁发的志愿者讲解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从此,在陵园内著名的“丹心碧血为人民”纪念碑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献上了鲜花,光荣宣誓,朗诵诗歌,述说“心语”,发出心声独白,表达自己对英烈的缅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以陵园内烈士的故事为背景自行创作课本剧、红色经典小故事、诗歌等,并参加市、区各种比赛和演出,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奖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学科课堂走进陵园碑林区、遗址区等功能区域,走进“学问人生,思想先锋——上海文化英烈专题展”等各种展览,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在加深和拓展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了“左联”五烈士等烈士人格和精神的伟大……

这些实践、体验和感悟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一些考取了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并在学生会中担任干部的学生,对这番经历总是难忘。每每谈起,就会说,这些实践和体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龙华魂”体验性活动课程开发的初步成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增加了学生喜欢的课程,班主任不再为向学生做“工作”而苦恼,以及初步显现出的育人成效,更是促使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龙华魂”体验性活动课程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旋律、以生命教育为支撑,以主题性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课内外互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设计方式越来越贴近学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受到学生的喜爱。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课程没有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约束人、规范人,而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调在真实的社会人文环境中,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开展活动,来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它不是放任自流,走过场式的旅游参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以真实的自我,在团队中一起面对与解决各种问题,逐渐地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内化为行为和品质。由此可见,以学生为本的体验性德育活动课程能为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创设更大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促进其内在德性与道德精神的生长。它所体现的德育功能是综合性的:有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良好行为规范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等。这些无疑对于今后其他德育课程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在课程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学生的行为,而是应当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主体体验,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要做到这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程开发整个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多主动参与的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选择学校设计好的课程。今后,学校如何开发好课程,以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这些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继续实践。

(作者单位: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