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课程规划

提升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课程规划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目的是“育德”。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相对凝固、便于实施的课程,保证了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德育目标在各学科中一目了然,且利于对各科教材中边缘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有机”就是要使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里,使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

提升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课程规划

德育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目的是“育德”。我国的中小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德育,但是大家都清楚这样一个基本的现实:德育工作在现实教育中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级对中小学德育管理过度行政化,可以向中小学布置德育工作的部门多、条线多,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学校德育管理经常处于被动应付局面。

因此,学校德育要坚持在管理上体现学校的主体性,围绕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整合资源,把德育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方案中去并且做到全面设计、精心设计,真正做到用课程来引领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学校自己的德育特色。

一、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

我们围绕“幸福教育”的思想,以“人文校园,幸福教育,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对学校德育课程结构进行了构建,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教育要强化育人为本,“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将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学校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使各种德育要素与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课程结构,创新德育方式,营造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力求基础型课程找准着眼点,拓展型课程找准结合点,探究型课程找准切入点。努力让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奠定底色,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健康、和谐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德育教育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二、注重德育课程实践,由“盲从性”向“持续性”发展

学校把建构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方向。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相对凝固、便于实施的课程,保证了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我们认为德育实践课程化建设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这正是学校素质教育深化的具体表现。

(一)审视时代特点,形成专题教育系列

将德育课程向课外延伸,就是要把德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如2009学年,学校以迎世博为契机,将德育工作围绕“世博”这一主线有机整合并形成专题教育系列(参见表1)。

表1 幸福小学专题教育系列(摘录)

(二)适应年龄特征,形成主题实践系列

学校提出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实践体验、奉献社会、感悟责任”,形成学校的特色德育活动——“幸福体验”系列活动。活动确立了课程保障、活动体验、评价反馈三个环节(参见表2)。

一是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如通过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为长辈做一件事、“访问我的……”以及“营造书香家庭”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增进与家长的沟通。

二是在学业生活中体验。如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年级举行相关仪式,使学生在仪式教育中体验校园生活的幸福及成长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如通过“同游世博,共享精彩”“见证成长,服务世博”“我与新华同成长”“探索奥秘,快乐成长”等活动,组织学生到华山绿地、社区敬老院进行保洁护绿、与孤老交朋友,组织学生对新华路、法华镇路进行实践及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公安昆虫等博物馆,使学生既了解了社区文化的底蕴,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如开展春、秋游社会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表2 “幸福体验”主题实践活动系列

这些活动凝聚了更多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生命力的拓展型课程。于此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体验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国家意识,为将来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三)把握节日特性,形成节庆活动系列(参见表3)(www.daowen.com)

重视开展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世界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并以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保证落实,体现德育实效。校本节日活动更是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赛的意识和健康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提高其综合素养,也使教师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形成活跃的研究氛围。

表3 节庆教育系列

三、落实学科德育,由“阶段性”向“全程性”发展

教书育人,教育无痕,要求教师以“全员德育”的观念,通过各基础性课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并落实在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依据“内源——内趋——内化”的学科德育变化规律和过程特征,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好学科德育“普适性和个别性、隐性和显性、预设性和生成性”三个尺度。

(一)梳理教材,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学校将两纲教育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学科教材单元为单位,积极挖掘教材中与两纲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德育目标在各学科中一目了然,且利于对各科教材中边缘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表4 学科教学育人融入表(重点摘要

(二)依据教材,落实学科德育目标

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及德育资源的生成,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求做到“三有”“三落实”。

“三有”即“有意”“有机”“有序”。“有意”就是增强实施德育的自觉性,教书育人“德”为先,育人教书“育”在前,确立“每节课都是育人”的意识。“有机”就是要使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里,使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各门学科既要围绕德育目标的要求,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要突出学科特点,注意教学的层次性。

“三落实”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紧扣教材,落实德育目标,大雪无痕;精细挖掘教材的内涵,巧妙预设,落实德育目标,有条不紊;善于捕捉课堂事件,对症下药,落实德育目标,雪中送炭。

表5 学科教学育人目标达成反馈表(重点摘要)

(三)针对时契,拓展学科德育目标

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的原则,编撰了《“幸福教育”系列读本》(参见表6),其研究与推广实验的总体思路是:将德育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协同,该读本以四大要素(道德品德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横坐标,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纵坐标,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进行合理部署与安排,做到“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目规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构建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德育教育内容,形成校本德育内容体系。

表6 《幸福教育》系列读本内容

续表

经过实践,我们越发感受到将德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中,用课程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改变过去学校德育随意、零散、无序的状况,使德育过程具有规范性、稳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德育的意识和德育水平,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实现。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复旦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