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活教育目的论的德育课程研究

基于活教育目的论的德育课程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课程”概念理解的多元化,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无论何种界定,“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德育课程义不容辞的教育目标。因而,基于“活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实际,我校近年来,尝试以“课程目标明确化、队伍建设常态化、课程内容序列化、实施途径生活化、课程评价过程化”构建、实施法华镇路第三小学的“学做人”德育课程。

随着“课程”概念理解的多元化,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育课程究竟是德育活动还是德育文本?是学校道德生活事件还是德育传播媒体?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还是凝固化了的道德生活经验?无论何种界定,“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德育课程义不容辞的教育目标。早在20世纪上半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活教育”的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正与我们现在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相吻合。因而,基于“活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实际,我校近年来,尝试以“课程目标明确化、队伍建设常态化、课程内容序列化、实施途径生活化、课程评价过程化”构建、实施法华镇路第三小学(“法三”)的“学做人”德育课程。

一、德育课程目标明确化

现代德育应是对人的德性的培养,我校坚持以“学生和谐成长个性化为本”,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为原则,明确制定了德育课程的目标:培养“法三”的学生具有现代小学生的品德,即具有美好的心灵、健美的体魄、活泼的个性、创新的意识、科学的精神;让“法三”的学生获得现代小学生的能力,即成为会自锻健身、会探索求知、会关心助人、会交往合作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的目的。

二、德育队伍建设常态化

加强德育队伍的常态化建设,提高德育成员的素质,才能进一步促进我校“学做人”德育课程的建设。

(一)提高全员德育素养

既然是基于“活教育”思想的德育课程建设,就要使全体教师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小学生阶段的孩子心智成长规律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为此,我校进行了历时六个月的校本培训课程——“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陈鹤琴教育理论应用”,共有十讲,为教师今后如何培养学生拓展了思路、方法和途径。

(二)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

我校以班主任“668沙龙”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带动班主任学会开发和设计校本微型课程,借此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术,从而有效地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准。在“学做人”德育课程实施中,发挥班主任队伍的聪明才智,形成各年段学生德育课程方案,并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三、德育课程内容序列化

所谓序列化,就是我们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具体构建了从一到五年级各个年龄阶段的适合学校德育工作的课程内容,并且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层次性,形成序列;初步划分为三大模块,即“养成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这三大模块中内容的构建,不仅考虑到德育内容的系统性,而且考虑各阶段的德育要求,有所侧重,逐步升华,做到总目标与阶段教育有机联系,相互贯通。

(一)养成教育的序列化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所以,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们从“学习、生活、卫生、劳动、礼貌、道德行为”六个方面制定了“学做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分年级序列要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行为规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校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采用螺旋上升的过程,使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做人”,序列化的养成教育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为孩子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快乐成长课程

续表

(二)仪式教育的序列化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家都知道,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学生也是社会人,在仪式教育的体验中他能获得一种为人处世的正确信息。我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仪式教育”:一年级的入学、入团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生日仪式”,四年级的“投身大自然——放飞”仪式,五年级的毕业仪式等,引导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www.daowen.com)

通过序列化的“仪式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感受到自身走过的每一串足迹,从而明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该如何来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放飞理想课程

(三)实践教育的序列化

回归社会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活的书,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编写德育课程,同时,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社会体验,以此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以上这些序列化的课程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随着德育实践的深入,新的课例还将不断出现,系列德育课程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科社会实践课程

续表

四、课程实施途径生活化

学校德育课程只有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有实效性。我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教育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生活化”。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在特色校本课程《好习惯从小养》开发过程中,我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十小行动”——微笑行动、孝敬行动、感恩行动、守则行动、承诺行动、节约行动、合作行动、诚信行动、整洁行动、礼仪行动为主线,在学生中开展了“学童谣、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我们将童谣作为载体,“天天读书诵童谣、时时游戏玩童谣、人人在家讲童谣、文明礼仪编童谣”。学生们欣赏了歌曲:《上海童谣》,然后以“小童谣、大道理”为主题,发动学生及家长围绕行为规范创编校本童谣,其中不乏既富有童趣又兼具教育意义的童谣。例如,吕同学写的这首:我家狗狗叫露蒂,每天吃饭真干净,舔舔饭碗舔舔嘴,还要对我摇摇尾,我要学学小露蒂,吃饭干净不浪费。通过此项主题活动,我们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中华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融入其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然后,又相继进行了“好习惯、从小养——学生行为图语”设计活动,并在家长中进行“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大讨论活动。在以上三项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我校的《好习惯 从小养》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教材的编著不单是学校教师,而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人员组成。许多学生自己创作的歌谣、图画收入其中,既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又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让学生接受了中华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这种德育课程是经过师生共同转化、创生的,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真正成了可感的、具体的、容易接受的德育内容。通过学生诵读自己创作的童谣,并把它们放在生活中对照、运用、践行,让儿童在一次次的自主参与、交流、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情感的熏陶。一首首童谣凝结成浓浓的德育课程文化意蕴,在校园生活实境中散发着道德的芬芳,德育也就在童谣中变得那样妥贴、自然和无痕。

在特色校本课程《食用菌》实施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实地了解食用菌的名称、外形特征,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五、德育课程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课程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结合起来。例如,校本德育课程——《好习惯 从小养》中,我们就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参照”评价,对自己的各种表现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查找自身的问题,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同时,鼓励对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形成公正、客观地看待他人的态度。好的习惯很多还应在家庭中养成,因而,评价者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利用多种信息来源,在尽可能范围内形成对学生发展结果的综合评价。

近年来,学校在基于“活教育”思想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使德育的方法变得更为科学,成就德育工作的理想和目标也相继得以实现。学校三次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好习惯 从小养》获长宁区第九届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活动“优秀校本德育课程”。我们知道,德育课程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手段;德育课程化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将会继续实践与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