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科德育:以文化引领学科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学科德育:以文化引领学科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的学科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还是德育过程和方法的选择,都无法脱离文化的价值而存在。因此,用文化来引领学科德育建设,用文化来浸润学科课堂,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实现学科德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或许我们的思路会更开阔。英语课堂中以英语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感受中西文化,增强的是他们的国际意识和现代意识。

学科德育:以文化引领学科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我们的课堂就是在教师导学过程中,在师生思辨、对话过程中,在学生实践与体验过程中,点滴实现转变。德育的种子转化为学生的人格“基因”,构筑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广泛而深刻。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的学科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还是德育过程和方法的选择,都无法脱离文化的价值而存在。因此,用文化来引领学科德育建设,用文化来浸润学科课堂,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实现学科德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或许我们的思路会更开阔。

一、目标导向:文化导引,统领学科德育建设

所谓文化导引,就是以中华优秀文化血脉提高学生文化格调,以人类文化精髓拓展学子的知识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锻造学生的思想魂魄,培养具有文化特质的传人。文化导引,不仅仅是一种人文性的教育思想,更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用文化统领学科德育建设,其核心关注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十年前,复旦中学就提出了“文化导引,道德践行,德性培养”的德育基本策略,这也是学科德育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既体现了学校“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理念,又体现了学校培育渊博雅正之复旦学子的育人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这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既传“学问之道”,更传“做人之道”;既授“学科专业”,更授“立身主业”;既解“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

2011年,我校语文组开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主题活动,就是在语文学科中,实现“以文化人”。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让学生们品读经典,让他们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含英咀华,不断提升品性修养。英语课堂中以英语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感受中西文化,增强的是他们的国际意识和现代意识。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画作欣赏途径,培养了尊重不同文化与习俗的包容精神,提升了审美情趣和能力。学科德育也就在润物无声的文化导引中,生根发芽。

二、课程建设:文化整合,丰富学科德育内涵

所谓文化整合,就是以“文化”为主轴,以学科交融为载体,以通才教育为目标,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在文化范畴拓展更广泛的知识与视野、能力与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复旦中学从2009年开始,在寻求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重点探索拓展型、研究型的“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构建。该课程以提升学生思辨、感悟、发现、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宗旨,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课程的实施强调师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内化为师生的一种体验。

经过将近四年的建设,博雅课程序列已经初具雏形,形成包含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在内的四大模块:文化继承与理解模块、生命探究与审美模块、逻辑思考与批判模块、社会践行与创造模块。模块式的课程序列突破了各门课程割裂的状况,从一个更高、更广、更宽阔的角度,推动学科德育的丰富与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的交汇,有利于学科间德育整合,使学校教学聚合成更为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整体;更从大德育的角度,挖掘学科知识本身蕴藏的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了学科发展。这四大模块分别涉及以下内容和培养目标——

文化继承与理解模块,具体内容有语文、外语、历史政治,寻梦复旦园、文化与人生、西方文化掠影、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相辉文化讲谈和中华经典诵读、影视文学鉴赏、英语阅读教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学会鉴别与选择,具有良好的文化扬弃能力、文化包容能力、跨文化的理解力,认同并欣赏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文化传承意识。

生命探究与审美模块,具体内容有生命科学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绿色家园、男篮女舞,西洋古典乐器、舞之韵街舞、第六元素学生乐队、神奇的星球……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基本的美学常识,学会解读和阐释,形成较强的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关爱社会,提升生命智慧和生命质量。

逻辑思考与批判模块,具体内容有数学物理化学,史料解析入门、数学与人文、掌中求索,历史中的历史、物理与人文、数学思维……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特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学会质疑与推理,能够批判性地发现问题、富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探索与发现的志趣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形成学生自主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

社会践行与创造模块,具体内容有地理信息技术,博思学子讲堂、文博研学,燃烧与爆炸、创意实验社、救助高烧的地球、环保实践活动、我用DV看复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拥有解决生活中与社会中实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学会评价与论证、实践与创造,在多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具有灵活的社会胜任力和践行智慧,具有社会责任和关注民生的情怀,勇于实践与创造。(www.daowen.com)

三、课堂转型:文化浸润,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青少年教育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文化浸润,是依托一种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从“生本主义”出发,密切沟通起师生之间联系的渠道,从而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并且通过文化层面的综合分析、深刻挖掘,或介绍其文化背景材料,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复旦中学,我们致力于打造的是一种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基于唤醒智慧的课堂、基于生命发展的课堂、基于培养公民的课堂。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使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积极转变,进而促进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学科教育从“一维教育”向“三维教育”转变,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结合,实现“育德”与“增智”互促共进。

一堂《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数学课上,老师讲解“正弦函数”图像时,先是让同学们联想:该图形像什么?有同学回答像高低起伏的山峰,有同学回答像波涛起伏的大海。老师则顺势引导学生,人生如图像般起伏不定,在波峰后面也许就是波谷,波谷后面也许就是波峰,要以平常心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起伏,更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直面人生的“波峰和波谷”。学生生命之弦得到了触动。精神伴随着人文精神的渗透,数学学科摆脱单纯数与量的概念,这样的课堂有谁不爱呢?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知与不知、知与信、知与行”之间的矛盾,很难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但在文化的角度与视野下,架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人文桥梁,可以提供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们内心会有一种疑惑:中国人为什么要提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如果教师从中国儒家文化以和为贵”思想讲起,点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具有优良的人文传统,再辅以目前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和主流,相信同学们能够接受和理解“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正确选择,由此树立起来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将伴随他终身。

我们的课堂就是在教师导学过程中,在师生思辨、对话过程中,在学生实践与体验过程中,点滴实现转变。德育的种子转化为学生的人格“基因”,构筑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四、学子践行:文化活动,增强学科德育活力

学校搭建各种学习、活动平台,促使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强化并内化道德素养,自主地内在构建自身道德素养。

在复旦中学校园内,复旦校史馆、马相伯纪念馆、图书馆“三馆”鼎立,成为复旦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使文化熏陶由自发到自觉。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有效挖掘“三馆”资源在学科德育中的价值。

历史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校史馆、马相伯纪念馆,学生们在浓郁的人文精神中缅怀先辈、垂范后学,在感受百年复旦发展历程的同时,感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学生内心荡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语文课堂搬到了图书馆,徜徉于书的海洋,学生体味的是文字的美好,激发的是传承中华文明使命感。“发展能力、涵咏性情、修持道德”——文化性场馆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平台,扩展了学习空间,成为重要的学科德育载体,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博研学”是学校的课外学习基地。学生在复旦大学教授和本校老师指导下,走出校园进行历史文化的探源和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究,以开拓文化视野,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体验和理性感悟,从中学会做学问、做人和做事。2012年暑假,高一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学生来到洛阳,他们自拟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如语文课题“古诗词中的洛阳”、化学课题“文物不老的秘密”、物理课题“高铁中的物理平衡”,还有涉及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书本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深层次的拓展,促进了知识与能力、课堂与社会、践行与智慧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促成了团队精神、规范意识、角色意识的形成。回到课堂的学生,更加珍惜学科的学习。

总之,学科德育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教育工程。因为德育的关键是“育德”,“润”在课堂里,“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唯有把育人放在首位,才能实现教育的本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